日經中文網特稿:中國各地發生的大規模反日遊行已經開始對日本産品的品牌形象産生影響。汽車和家電等日系産品正在以中國城市為中心拓展業務,但消費者拒買日貨的行為可能長期化。以往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如今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國。如何將遊行的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內?這將是長期困擾日本企業的難題。
 |
18日上海的遊行人群打出「理性愛國」,但要抵制日貨(kyodo) |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9月1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的消費者「以理性的方式表達其立場和他們的一些想法,我認為這是他們的權利,我們對此應該表示理解」。有日本企業顯得很驚訝「作為經濟部門的高官,這樣的講話很難想像」。
在汽車領域,中國如今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日系廠商中在中國發展勢頭最強勁的是日産,一名日産高管感到非常擔心,認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會改變。中、日相互攻擊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對於日産來説,中國佔其全球銷售總額的約1/4。這高管稱「只能期待問題不要長期化」。位於廣州的日産旗下全球最大的工廠在18日之前已經連續停工2天。無法否認的是,有可能陷入消費者敬而遠之,進而導致新車供貨不足的惡性循環。
豐田和本田已提出了向當地合資公司提供作為關鍵技術的混合動力技術的計劃,正開始全力在中國拓展業務。豐田高管稱「現在正是即將大展拳腳之際。衷心希望混亂局面早日平息」,各日系企業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
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的電子行業也面臨前途叵測的局面。為了防止遭受損失,尼康18日關閉了位於北京和上海的數位相機展廳。而索尼則正在收集家電銷售商等渠道的資訊,稱「目前還不清楚對銷售造成的影響」。
在中國的4家工廠中,佳能決定19日之前暫時關閉珠海市的相機工廠、廣東中山市的印表機工廠以及蘇州的影印機工廠。佳能稱「將繼續積極收集對銷售的影響等相關資訊」。不過,如今在家電産品等領域,中、韓廠商正在以低價産品為武器加強攻勢。以反日遊行為轉捩點,日本企業的市佔率有可能遭到侵蝕。
在中國全境銷售産品的資生堂也正在收集針對百貨店和藥妝店等銷售渠道的資訊。通過拓展中國專供品牌等業務,資生堂在中國快速增長,稱「對於今後,將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的基礎上作出綜合判斷」。
 |
被反日遊行參與者掀翻的日本品牌警車(長沙 kyodo) |
此次反日遊行的情況與2005年因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而發生的反日遊行有所不同,這也是令日本企業更加擔憂的因素之一。馬自達中國當地法人表示,當時雖然也有人呼籲拒絕購買日本産品,但實際上並未産生影響。原因是當時除日本産品以外的替代品很少。
不過,如今的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汽車行業,大眾等歐美汽車知名企業相繼在華推出新款車,而中國廠商也在以低價位車擴大市佔率。在競爭環境日趨嚴峻的背景下,日系車的品牌形象下降將直接影響銷售。豐田的一名中國常駐人員也表示,「如今豐田旗下專賣店數量已經達到約900家,相比2005年有了大幅增加。這些專賣店自主決定是否停止營業,目前已經對銷售一線産生了影響」。
日本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原本就不算高。今年,中國政府所屬的研究機構以152種商品為對象,對最受消費者支援的品牌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日本企業僅有3家公司的3個品牌入圍。不僅少於美國,甚至還低於南韓。
資本市場的反應也非常強烈。在18日的股票市場上,在中國擁有工廠的企業以及在當地銷售産品的企業股價出現明顯下挫。由於擔心兩國爭端對企業的生産和銷售造成影響,日産、本田以及小松的股票均遭到拋售,同時,資生堂和尤妮佳等化粧品、日用品以及零售業企業的股價也出現聯袂下跌。一名日本的投資顧問認為,「平息事態需要時間,日系企業在中國的基礎有可能遭到削弱」。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日經中文網特稿 菅原透、桑原健、 阿部將樹、酒井隆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