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敏捷 |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2000年7月某晚,英國首相布萊爾16歲的長子因未成年酗酒被警察叔叔帶到警察署。布萊爾首相得知後委託警衛把醉醺醺的兒子領了回來。之後,不但媒體狂轟亂炸,在野黨的議員也大肆抨擊布萊爾教子不善。對此,布萊爾首相在議會答辯中講了這樣一句話:「做首相難,做父親更難」,泰晤士河畔的議事堂內先是一陣靜寂,隨之掌聲不斷,以示對布萊爾首相的理解。我是在BBC電視節目上看到這幕情景的,十幾年過去了,仍然記憶猶新。因為如果僅僅一句「做父親難」的話,我想天下當爹的都會説,但出自一位大國首相之密碼人深思。
由此遐想,筆者不知有沒有人公開説過「做兒子難,做首相的兒子更難」之類的話。當然,這句話裏的兒子換成子女或親屬,首相換成達官貴每人平均可。很遺憾,筆者出身極其普通的工人家庭,也沒有如此高級別的朋友,對前半句話深有體會,但對後半句話連想像的空間都沒有。但筆者寫這句話是有感所思的。因為他們的背景太吸引人了,即使他們刻意低調,但周圍總會有很多人打他們的主意。畢竟一個人的背景或他所擁有的資源以及人際關係網在中國太重要了。
讀到這裡一定會有讀者朋友反問難道日本不講究這些嗎?攀龍附鳳、結拜名門是人之常情,在日本也很重視所謂「人脈」。結婚典禮如果能請到國會議員等出席會為親家臉上添不少光,有熟人介紹也許能約到名醫的門診,小孩或許能進名門幼兒園,但在日本現實生活中「人脈」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空間確實很小。因為在一個成熟的國家,日常生活中求人辦事的必要性非常低,如果是超越法律或社會良知的行為,即使你再擁有多麼重要的背景,也是不會被社會認可的。
例如,日語裏有句「緣故入社」的説法,專指那些靠關係走後門進公司的人物。但即使象這些特殊人物一旦進了公司,也得做公司的一兵一卒,升遷靠實力。再看看日本的商界,軟銀的孫正義、優衣庫的柳井正等成功者哪些擁有特殊背景呢?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大兒子在日本演藝界嶄露頭角,入行時其特殊背景也許幫了一些忙,但能否成大腕還得靠本人的實力,如果他主演的電視劇收視率不理想的話,我想不會有電視台啟用他的。對此,日本人可能覺得過獎了,因為媒體經常揭露一些利用特殊關係搞不正之風的案例。但以筆者之愚見和體驗,跟中國相比,那些可以説是小巫見大巫了。
以前,日本某位很有名的政治家的女兒在我任職的公司勤工儉學,如果工作上有不妥之處照樣挨訓,但她從來沒有回我一句「我爸是李剛」之類的話,我也從來沒有動過心思利用她父親的關係為公司開拓新業務。在東京,經常和一些各界朋友在價廉物美的「居酒屋」聚會,大家很少考量對方有何背景,只要談天説地情投意和就達到聚會的目的。所以來日本這麼多年,人際關係變的非常清淡,君子之交淡于水,確實如此。
當然,背景也是一把雙刃劍。文化大革命期間,如果你有親朋好友在台灣或香港,那麼你也許會被懷疑是國民黨特務,遭遇到滅頂之災。但是改革開放初期,有海外背景的頓時成為周圍羨慕和巴結的對象,因為也許你可以從他們那裏弄到外匯券買彩電,或有機會出國留學定居。那年頭,海外背景不知帶來多少悲歡離合。
時隔幾十年之後,兩家在大陸很有名氣的台灣企業互相攻擊對方有日資背景令人唏噓不已。「採用日本技術」或「日本原裝進口」等原本是很多國內廠商慣用的廣告術語,因為這會贏得客戶的信任。反日遊行之後,大家卻爭相恐後極力聲明自己與日本毫無關係,不禁令人想起文革時的劃清界線。
日本明治時期的著名思想啟蒙家福澤諭吉曾經説過「天不造人上之人,也不造人下之人」。戰後經濟高增長期間,大批湧進東京等大都市的農民工絕大多數人最終都融入到這個社會裏。不管你有何背景,只要遵紀守法,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日本基本做到了,我想中國當然也能做的更好。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為獨立經濟分析師。作為頻繁來往于中日之間,不斷推出準確經濟報告的經濟分析師而為人所知。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
肖敏捷專欄
過去的日本 未來的中國
日本如何看中國「地方版4萬億」
中國真要告別高增長時代?
中國勞動力真的短缺嗎?
日本人為什麼不炒樓?
日本如何創造新的成功經驗?
日本不再值得中國學習了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