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有好幾家日本汽車工廠,其中包括豐田、日産和本田。由於受今年9月反日遊行的影響,抵制日系車的情緒仍在持續,但對此表現出恐慌不僅是日系車企,廣州市國稅局也關心「將減産多大啊?」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根據廣州國稅局的估算將減産40萬輛,而這將導致汽車相關稅收減少62億元。相關稅收與全年預期相比將下降25.7%。廣州市的國稅整體與預期相比也預計將出現超過2%的下滑。
中日關係惡化也在不斷地影響著中國經濟。在負責具體事務的中國政府一線人員中,希望修復中日關係的呼聲正在悄然擴大。一名中國政府相關人士説:「日本對中國來説是重要的存在,希望儘快改善中日關係。」
但目前還沒有看出中國的新領導層急於修復中日關係的跡象。習近平多次使用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等表述。在中國從基層醞釀自下而上影響政策的情況不多見。決定政策的是中共中央7位政治局常委,25位政治局委員等高層,如果高層不表明立場,外交部門「很難有所行動」(中國外交人士語)。
在11月新當選的政治局委員中,有2名軍方人士,但沒有外交部的人士在其中。中國前外交部長錢其琛曾經進入政治局並擔任副總理一直到2003年,但此後就再也沒有外交部的人士躋身於政治局委員的行列。
「我目前將全力處理地震和財政等內政問題。外交問題希望由外務省來處理」, 去年8月下旬,野田佳彥在就任日本首相之前曾這樣告訴日本外務省高官。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日之間的高層外交被忽視,結果間接導致了中日關係的惡化。
外交官之間的會談無法決定問題。6月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訪問了內蒙古自治區,與區黨委書記胡春華一起品嚐了當地出産的白酒。因為駱家輝已經預測到胡春華將在11月的十八大上晉陞為政治局委員。而日本和中國新任政治局委員之間的關係淡薄,找不到緩和中日關係的方法。
10月中旬,中國領導層在習近平主持下召開了有關對日政策的會議。出席者表示,當時很多意見認為中國「仍然需要日本的經濟實力」。習近平自身也並沒有一味堅持對日採取強硬政策。
中國的中央電視臺對日本眾議院選舉情況進行了詳盡報道。重視高層外交的中國方面計劃等到下一任日本最高領導人産生後再採取行動。
當然,即使恢復高層外交,中日兩國的關係也絕不會就此一帆風順。中國外交相關人士表示,「倡導政治經濟全面合作的‘中日戰略性互惠關係’早已名存實亡」。兩國領導層更疊告一段落後,中日兩國的高層需要通過直接交流從零開始構建新的關係。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島田 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