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歷書——李文祥(17)泰國發生反日運動
2021/07/23
![]() |
對協成昌集團來説,上世紀70年代是飛躍發展期。洗衣粉、洗髮精等日用品賣得不錯,後來又把業務擴大到了服裝和食品。通過大力進行廣告宣傳,為泰國的消費熱潮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通過成立控股公司,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建立了經營體制。
另一方面,70年代也是泰國社會發生劇烈動盪的時期。其中最大的轉捩點是1973年的「十月十四日事件」。
因經濟增長而崛起的城市中産階層對軍方主導的他儂政權懷有強烈不滿。10月14日,治安部隊向高呼民主化口號、聚集在曼谷舊城的40萬名學生和市民開槍,據政府發佈的消息,此次的慘案造成77人死亡。當時的蒲美蓬國王命令政府下臺,事態總算得以平息。
民主化要求的高漲引發了反日運動。日本企業是在軍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下進入泰國的,抗議日企以低工資剝削泰國工人的運動擴大。1974年1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正式訪問泰國時,甚至發生了抗議日本「經濟侵略」的遊行隊伍包圍住宿設施的騷亂。
恰在此時,第4次中東戰爭引發了石油危機。儘管物價飛漲,泰國工人每天的最低工資卻只有12泰銖。正是在這個時期,父親從台灣進口播放的電視劇《包青天》大受歡迎,甚至引起社會轟動。這觸動了人們渴望公平和正義的心靈。
![]() |
1972年我和父親(右)在曼谷的廊曼國際機場 |
抵制日貨的運動當時在泰國盛行。味之素、花王、松下等知名品牌都成了抵制對象。協成昌在當時已經和很多日本企業展開合作,幸運的是,銷售的産品並沒有受到抵制。原因是當時獅王、PIAS、華歌爾等給人留下的日本製造的印象還很淡薄,而且負責合資企業經營的一方是協成昌。
儘管如此,不知何時矛頭會指向自己的擔憂仍讓人坐立不安。當時的日本企業才剛剛開始進入海外。與其説打算在泰國紮根,倒不如説是希望儘快收回投資、讓派遣的駐外員工早日回到日本的意識更強。當時缺乏現在所説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思想。
泰國是虔誠的佛教國家,「佈施文化(積德行善)」本來就根深蒂固。「今後對社會的貢獻將十分重要」,我向合作的日本企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對方剛開始還有些詫異,後來逐漸理解了我的意圖。舉個例子來説,我們與獅王共同成立的合資企業啟動了向學校捐贈自己的産品、同時教學生洗手和刷牙方法的啟蒙活動,這一活動延續至今。
目睹動盪不安的泰國社會,我陷入了沉思。正如十月十四日事件和反日運動所反映的那樣,人們對政府失去了信任。工人要求改善勞動環境,並頻繁發動罷工,很多企業為勞務問題頭疼不已。
原因之一是企業的據點過於向曼谷集中。放眼海外,基本上沒有企業的總部和工廠都設在城市的情況。總有一天,工廠會被迫分散到地方。自己能不能準備這樣的地方呢?開發和運營工業園的全新商業構想在我的心中滋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