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18)在泰國建工業園區

我的履歷書——李文祥(18)在泰國建工業園區

2021/07/26

PRINT

      上世紀70年代,泰國的工廠都集中在曼谷。隨著經濟增長,擴張案例接連不斷,但由於缺乏合理的城市規劃,只能無秩序地擴充。密集的工廠的內部環境和周邊環境迅速惡化。

   

      日本有很多總部設在東京、工廠設在地方的事例。從確保人手的角度來考慮,泰國也一樣,把工廠建在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當時就是這樣想的。這也符合泰國政府從1971年開始執行的第三個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計劃中的「重視地區開發」政策。

    

      之所以産生自己建設工業園的想法,是因為我堅信日本製造企業會加快進入泰國的步伐。通過設立控股公司,合作談判的窗口實現統一。而且,如果已經確保工廠用地的話,商談進程就會加快。

    

      父親沒有反對,但也沒有贊成。他擔心的問題是如何籌集資金。當時的協成昌集團缺少資金,運營資金一直靠銀行貸款。因此,我跟他解釋説,不進行一次性投資,而是循序漸進地推進建設,最後終於説服了父親。

    

      首先是尋找地方。一開始在昭披耶河河口附近的沙沒巴干府找到了一塊候選地。這裡距離曼谷僅20公里,這一點極具吸引力,但地基鬆軟,不適合當做工業用地。那裏後來變成了養蝦地。

    

      接下來,我瞧上了曼谷東南部120公里處的是拉差(屬於春武里府)。現在開車到是拉差只需1個半小時左右,但當時還沒有高速公路。我記得當時的道路狹窄不平,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到達。

  

70年代進入是拉差工業團園的獅王油脂工廠

 

    

      我看上的土地是政府旗下的泰京銀行擁有的一塊甘蔗地。距出境口很近,而且地基十分堅固。海拔也高,不用擔心洪水災害。我覺得這裡很合適,便啟動了計劃。

    

      當時並沒有把整個工廠一下子搬離曼谷,而是決定把增強的産能轉移到是拉差。沒有洪水危險,也就意味著水資源供應存在擔憂。因此,只在是拉差生産用水少的産品。在這裡逐一建設了鞋子加工、日用品、內衣布料、速食麵工廠。

    

      為了得到當地居民的理解,當年費了很大的力氣。當時的是拉差是一個只有煉油廠的安靜的農漁村,村民對來自曼谷的我們懷有很強的警惕心。我們四處拼命跟他們解釋,「孩子們長大後,可以工作的地方會越來越多」。

    

      排水和排煙避免給當地帶來困擾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與地區社會的共存。不會將廠區與周圍隔絕,而是逐步建設公園、市場、學校、産品直銷店等,目標是打造一個能夠讓當地人到訪的場所。將其稱為「工業園區」就是出於這樣的原因。

     

     最初只有80公頃的産業園目前已經擴大到288公頃。相當於60多個東京巨蛋。入住企業達到60多家,其中9成是協成昌集團旗下企業。與日本合資的企業較多,是拉差居住著6千名日本人。

    

     後來,又接連在巴真府、北部商業城市清邁附近的南奔府、與緬甸接壤的達府湄索建設了工業園區。協成昌集團企業入駐是基本,但也劃出一定區域對外銷售。

    

     雖然泰國有很多財閥,但自己運營工業園集群的只有協成昌集團,這是我們的一大特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9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0
投票總數: 9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