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時代落幕,德國走向何方?
2021/09/28
赤川省吾:在9月26日的德國大選中,中左翼社會民主黨(SPD、社民黨)成為第一大黨,16年來首次可能出現由左翼主導的政權。但是新政權的基礎薄弱,不得不以內政為先。隨著構建長期政權的梅克爾卸任,德國有可能暫時離開國際舞臺。主導環境辯論等的歐盟(EU)的團結也有可能動搖。
社民黨現在與保守派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CDU·CSU)在梅克爾政權內組建聯盟。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最有力競爭者的社民黨的肖爾茨一直作為財政部長支撐著總理梅克爾。
![]() |
梅克爾(9月26日,德國柏林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總部) |
「不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採取親歐的態度對我來説很重要」。在社民黨的肖爾茨被視為總理候選人的2019年,當他被問及「你與保守政治家有何不同」時,以面無表情而聞名的肖爾茨勃然變色,高聲反駁。在歐元危機時,作為支援南歐國家的交換,德國要求相關國家實施金融緊縮。據稱德國保守派政治家主導的這一威脅性做法打擊了歐洲團結。
肖爾茨能否擔任總理取決於執政聯盟的談判,但南歐早已顯示出歡迎態度。義大利經濟與財政部前首席經濟學家洛倫佐·科多尼奧(Lorenzo Codogno)表示「德國或將轉向加深歐洲統一」。
不過,儘管社民黨是第一大黨,但得票率僅約25%,沒有以前(超過40%)的勢頭。即使社民黨掌握總理職位,也可能需要和其他黨派聯合執政。梅克爾時代是「德國1強」的黃金期,但經濟前景因新冠疫情而變得不明朗,可能沒有精力投向外交。
安全保障政策也暗流湧動。梅克爾拉動了歐洲的外交和安全保障,但在社民黨內,圍繞向歐盟區域外派兵的消極言論和厭美論愈演愈烈。圍繞澳大利亞購買潛艇的問題,法美兩國形成對立,來自社民黨的德國外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站在法國一邊。有觀點認為德法主導的歐洲軍隊構想將取得進展。另一方面,9月26日晚間接受採訪的社民黨副黨魁忙於打消不安,表示「與拜登總統的關係良好」。
即使淪為第二大黨的保守派組建新政府,情況也如出一轍。德國的保守派政黨與美國的紐帶很穩固,但關鍵的政權基礎卻不牢靠。不管誰出任總理,都將是弱勢總理,有可能忙於安撫國內。
梅克爾作為歐盟成員國的協調者,在歐洲為應對危機而奔走。在德國國民強烈抵觸向他國提供資金支援的背景下,梅克爾提出與緊縮政策配套,在歐元危機時支援了南歐國家,還在新冠危機下創建了歐洲復興基金。這是因為梅克爾具有掌控國內的力量。
尋求在下一屆政權成為德國執政黨的綠黨和自由民主黨是對華強硬派。俄羅斯和中國一直重視德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強勢德國」對歐盟具有壓倒性的影響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