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對俄外交安保或現三大轉變
2022/02/24
赤川省吾:俄羅斯承認烏克蘭東部親俄派控制地區獨立。德法依然寄希望於調停外交,但未能防備俄羅斯的重拳出擊。面對俄羅斯的威脅,歐洲意識到冷戰的復活,開始為長期對峙做準備。
![]() |
法國總統馬克宏(左)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資料,REUTERS) |
對俄羅斯的憤怒和失望將促使歐洲在外交和安保上做出三大轉變。
一是加強大西洋同盟,也就是歐美的團結。討厭追隨美國的歐洲過去一直避免與美國表裏如一,但現在氣氛發生改變。七國集團(G7)主席國德國計劃在會議上倡導「西方團結」。
二是加強軍備。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北約)提出將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用於國防經費的目標。在歐洲達成該目標的只有法英等國,而過去停止軍擴的德意等國今後有可能改變態度。
三是經濟安保。歐洲與美國採取統一步調,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歐洲經濟界也「不得不制裁俄羅斯」。眼下一段時間將暫停對俄新增投資。
意識到俄羅斯與烏克蘭展開全面戰爭這一最壞結果,歐洲也已開始為如何應對而絞盡腦汁。
德國2月22日擱置了與俄羅斯的新輸氣管道計劃。德國執政黨內部也出現了強硬論調,稱如果局勢演變成全面的軍事衝突,應該逐步減少通過現有管道進口天然氣。
隨著1989年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歐洲各國減少了國防經費,廢除了徵兵制。歐洲統一擴大到前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國,東西方融合這一和平紅利帶來了經濟增長。
然而,這種趨勢正在倒流。東方鐵幕再次出現在歐洲。與俄羅斯對峙的局面重新出現。
將冷戰期看作「安靜的對立」是錯誤的。前蘇聯曾多次介入中歐和東歐各國問題。1948年,蘇聯介入了在美國經濟援助計劃馬歇爾計劃下試圖戰後復興的捷克斯洛伐克,將該國政權變成了親蘇政權。1950~1960年代,蘇聯武力鎮壓東德、匈牙利、捷克的自由化運動。
現在,俄羅斯支援白俄羅斯及哈薩克的強權體制,幫助他們鎮壓反對派。在烏克蘭,俄羅斯公然入侵領土。歐洲不能允許憑藉武力讓化為勢力範圍的地區服從的「普丁主義(Putin Doctrine)」。
歐洲對俄羅斯也曾放鬆警惕。前德國執政黨幹部曾表示「沒考慮過包圍俄羅斯的安保體制」。對於擁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但在冷戰中失敗這一創傷的俄羅斯,該如何應對?歐洲缺乏長期的規劃。
與被歐洲和俄羅斯夾在中間的烏克蘭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歐洲也未明確。
烏克蘭加入歐盟(EU)但不加入北約,成為中立國——俄羅斯開始介入烏克蘭的2014年,奧地利執政黨國民黨負責歐洲和國際事務的國務秘書Reinhold Lopatka給出了這樣一個方案。但德法都沒有反應,討論沒有被深入展開。
當時歐洲由於擔憂南歐的信用問題,沒有進一步擴大統一。「從文化上來看,烏克蘭比起西歐,與俄羅斯更親近」,歐洲社會的這一意識也成了障礙。歐洲本該發誓「從歐洲消除戰爭」,但對不穩定的烏克蘭一度坐視不管。這種消極意識和對烏克蘭的低關注度給俄羅斯提供了可乘之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歐洲總局編輯委員 赤川省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