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未來和未來的貨幣
2022/11/07
![]() |
各國貨幣(資料圖,REUTERS) |
文丨程實
我們關心貨幣的未來,這個未來,清晰又模糊,篤定又不確定;我們同樣關心未來的貨幣,未來的貨幣是什麼?數位貨幣不一定是終極答案,但它必然構成貨幣演化的一環。
時間可能成為未來的貨幣嗎?
現如今,科學技術加速進化。經濟學理論和現實經濟世界的天才變革,總是或多或少地帶著一點科幻色彩。就像1992年的科幻小説《雪崩》,一不小心就創造了30年後金融市場大熱的經濟概念——元宇宙。而2011年的科幻電影《時間規劃局》(In Time),在我看來,則是無意間對未來貨幣進行了最超前、最朋克和最終極的一種展示。即便現在的穩定幣和央行數位貨幣(CBDC)等等看上去都很酷,但從貨幣職能和機制設計的角度看,這些也都和電影裏展示的貨幣相形見絀。
《時間規劃局》裏的未來人類世界只有一種貨幣,就是時間。每個人從25歲開始,手腕上出現一串倒計時的數字,這個數字走到零,人的生命就隨之終結。開始倒計時的時候,每個人都只有一年時間,通過勞動、借貸、交易和搶劫可以獲得更多的時間,而每一點消費、投資、支出甚至是被搶劫則會導致扣除相應的時間。也就是説,人體像是數字錢包,而時間確確實實就是金錢。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幾乎是一個完美的設定。貨幣之所以從遠古時代出現,並逐步從貝殼、金銀,演化到美元、人民幣等,本質上是為了滿足和便利人類經濟生活的各種需要。這些需要具體引致了貨幣的五種古典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一旦時間變成貨幣,這五大職能均得以完美體現,甚至得到顯著優化。時間是同質的、無形的,無法偽造,理論上還具有無限拆分的可能,所以,時間作為貨幣,可以輕易做到公平的標價、方便的流通、放心的儲蓄和廣泛的支付。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FT)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2015年11月合併成為同一家媒體集團。同樣於19世紀創刊的日本和英國的兩家報社形成的同盟正以「高品質、最強大的經濟新聞學」為旗幟,推進共同特輯等廣泛領域的協作。此次,作為其中的一環,兩家報社的中文網之間實現文章互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