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展望2023:西方“大蕭條”或重來

展望2023:西方“大蕭條”或重來

2023/01/19

PRINT

FT中文網精選

文丨獨立經濟學人 古堯

美元紙幣(資料,REUTERS)

   
1. “大蕭條”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上世紀30年代西方世界的“大蕭條”,雖然在當代經濟學教科書中,作為經濟和金融危機、經濟週期的典型標本,為世人所熟悉;但除了專業研究者,世人對“大蕭條”基本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經濟學教科書和眾多的經濟類書籍只是描述了現象,對其成因和發展只是按照經濟週期和各種危機理論,予以簡單套用,對“大蕭條”的特殊性和深層原因,並未有深入分析。實際上,即使專業研究人士和政策實踐者,對“大蕭條”的前因後果,也未有定論。
   

  2008年金融危機後比較為市場和研究界所公認的“大蕭條”成因是金融約束論——由於金本位下,央行不能無限擴張貨幣,以致經濟低迷時通貨緊縮和需求收縮相互促進,經濟、物價和流動性在“金融加速器”機理(一種近似蛛網模型的正迴圈自反饋機制)下,持續低迷;給後世的經驗和教訓自然也是金融方面的,只要金融能擴張,“大蕭條”就不會重演。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美聯儲的掌門人就是這麼認為和這麼幹的,到現在為止他的QE(量化寬鬆)政策,基本上被市場認為是正確的應對;伯南克本人因此研究和實踐還獲得了202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另外2人合得)。
   

  不過,“大蕭條”的金融約束論存在著一個致命缺陷,即金屬貨幣制度下,貨幣是內生的,流動性水準和經濟運作間有著自發調整的互適性,即一個有效的市場體系會通過價格調整,使流動性水準自動和經濟規模相適應。黃金並不會減少,即使跟不上商品擴張速度,連續4年通縮和萎縮後,社會流動性水準早就適應經濟運轉所需而有餘了。“大蕭條”表現出來的危機,因其時長自然不會是經濟週期性的階段調整,而是經濟系統和社會結構的“時代轉變”:回顧歷史,上世紀20、30S的工人運動正處高潮期,工會等工人運動組織經常為團體利益而發動罷工等運動,工資剛性逐漸侵蝕了食品價格決定工資水準的前時代和市場規律,勞工運動發展帶來的勞動力剛性增強,意味著社會失業率的上升和市場“出清”的困難。從而使得經濟週期性的調整延長至演變為“大蕭條”危機。
   

     继续阅读请点击这里,进入FT中文网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FT)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2015年11月合併成為同一家媒體集團。同樣于19世紀創刊的日本和英國的兩家報社形成的同盟正以“高品質、最強大的經濟新聞學”為旗幟,推進共同特輯等廣泛領域的協作。此次,作為其中的一環,兩家報社的中文網之間實現文章互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4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5
投票總數: 9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