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學家經常使用「銅博士」這個詞彙。因為銅的行情能非常靈敏地反映世界經濟走勢,因此能作為判斷經濟走勢的指標。目前,銅價下滑正受到關注。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銅國際價格指標處於7個半月以來的最低點
銅國際價格的指標是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交易的三個月基準銅合約。在2月之前,一直徘徊在每噸8000美元左右,隨後轉為下跌。本週則跌破7500美元,創出了自去年8月以來的最低價。
 |
美國的銅礦 |
有觀點認為,目前因塞普勒斯問題而進行避險的機構投資者已經拋售完畢。不過,經濟學家關注的是,「銅價格下跌是否預示著銅消費大國中國的經濟正在惡化?」
4月1日中國向世界發出的經濟指標也非常微妙。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9,連續6個月高於50的榮枯線。但是,市場預期正在下降,與持續位於55附近的2010年相比,PMI也呈現疲弱態勢。
股票市場也體現了這種市場心理。無論是中國上證綜合指數還是香港恒生指數,均在2月上旬觸及近期高點後轉為了下跌。與此同時,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平均指數卻屢創歷史新高,而由於受「安倍經濟學」預期的推動,日本股價也在快速上漲,這與中國形成了明顯反差。
還有其他市場也在全面受到來自中國的看空情緒的影響。例如南美的智利,代表性股票指數IPSA在2月中旬以來的1個月裏下跌了4%。雖然與中國相距遙遠,但銅是佔智利出口總額一半以上的主要産品。該國經濟與中國經濟息息相關。
日本也無法置身事外
當然,同在亞洲的日本也無法置身事外。工程機械企業小松的股價創出了年初以來的最低點。在去年眾議院解散以來日經平均指數上漲4成的背景下,日本代表性企業的股價卻創出了新低,很多人可能對此感受震驚。小松強於在中國生産和銷售建築機械,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概念股」。
在1年前,生産設備和産品雙重過剩這一結構性問題開始浮出水面,中國經濟迅速惡化。其後,作為與歐洲債務危機同樣嚴重的世界經濟風險受到關注。像PMI連續「超過50」顯示的那樣,中國或許已經擺脫最糟糕時期,但距離全面復甦仍很遙遠。這就是在「銅博士」向市場釋放的信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學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