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似乎越來越不像原來那樣讓人醒目,其象徵就是人民幣。美國熱衷敦促人民幣升值的景象已經成為過去。由於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的亮相,日元的走勢開始受到世界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幣看起來猶如遭到了市場和制度改革的遺忘。
目前提到中國的話題,都是震災、大氣污染、禽流感病毒、黃浦江上漂浮的大量死豬等反映社會矛盾和混亂的事情。經濟即使偶爾成為焦點,也是房地産泡沫風險等,類似在雷曼危機後實現V字型復甦時的好消息已經明顯減少。
在這些話題的背後,人民幣匯率是如何演變的呢?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於4月10日發佈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6.25元,與一年前相比,漲幅僅為0.8%。雖然此前曾一度跌至1美元兌6.3元左右,但波動幅度遠遠稱不上劇烈。
不過,人民銀行在決定人民幣匯率之際,一般會參考反映多種貨幣動向的「一籃子貨幣」,僅觀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難以解讀人民銀行的意圖。要探尋人民銀行的想法,需要觀察綜合反映多種貨幣與人民幣關係的有效匯率。
觀察國際清算銀行(BIS)推算的人民幣有效匯率(名義數據),自去年1月至今年2月的漲幅換算為年率為2.6%。從過去的匯率動向來看,這可以被視為對經濟既無緊縮效果也無寬鬆效果的基本適當的漲幅。
再回顧更早一些的時間,人民銀行的意圖將更加清晰。在2011年秋季之前,有效匯率曾出現快速上升。人民銀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轉向貨幣寬鬆政策是在同年12月。在那之前,中國一直容忍具有緊縮效果的人民幣匯率上升,但配合貨幣政策的調整,下調了匯率上漲幅度。
這是日本幾乎不願關注的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動向。那麼,與匯率水準相同、世界的關注正在減少的人民幣制度改革能否取得進展呢?美國等局外人已經不再使勁叫嚷人民幣升值,對於重視面子的中國來説,看起來是改革的良機。
實際上,人民銀行於今年1月悄悄採取了新舉措。針對公開市場操作對象,人民銀行表示以7日以內回購交易為主。對人民幣有深入研究的日本信金中央金庫高級審議官露口洋介指出,「將利率控制對象鎖定為期限較短的交易,這是為利率自由化提前佈局」。
實現利率自由化,將貨幣政策手段從資金量轉向利率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不過,露口還強調:「人民銀行對迅速由市場形成利率持慎重態度」。實現資本流動自由化、使匯率行情更加靈活、進而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今後很長時間的課題。認為人民幣改革將以此為契機一蹴而就還顯得有些性急。
中國的經濟和匯率都開始歸於平淡,這可以説是一直受中國需求激增和萎縮影響的世界經濟冷靜重新觀察中國的絕佳機會。中國經濟雖然面臨從快速增長轉向穩定增長的難題,但將持續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幣改革也將朝著遙遠的目標一步一步地邁進。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