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小平龍四郎:現在,「BRICs」(金磚四國)一詞出現的頻率似乎低了很多。BRICs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第一個字母的縮寫,曾幾何時,這個詞每天都見諸媒體。現在,BRICs之所以淡出人們的視線,原因恐怕不只是「金磚」概念的創始人、原高盛集團資産管理公司主席吉姆·奧尼爾退居二線。而是證明了一個事實: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已經從世界經濟的引領者變成了風險因素。
「即使美國經濟疲軟,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也不會受到影響」。在雷曼危機爆發的2008年,這樣的「去耦理論」頗受追捧。而在大約5年後的今天,世界卻處在金磚四國一蹶不振、美國一手支撐世界經濟的「反去耦」狀態。
(編者注:「去耦」一般指一個事物與另一事物相互分離,也指本來聯動的兩個事物不再聯動。2007年國際基金組織(IMF)發佈世界經濟預測時,在指出世界經濟與美國經濟的聯動程度減弱時使用了這一詞彙。)
資金流出,股價崩盤
這一點在股價與資金的流動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從2012年底到上週末,各國股指換算成美元後,巴西(下跌32.5%)、俄羅斯(下跌17.2%)、印度(下跌9.4%)、中國(下跌10.8%)悉數崩盤。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日股指,雖然出於對量化寬鬆縮小的擔憂,出現了劇烈波動,但整體漲幅超過了10%。英國巴克萊銀行透露,自年初以來,凈流入投資新興市場國家股市的基金的資金為37億美元。但單從金磚四國來看,卻出現了21億美元的凈流出資金。
金磚四國的經濟存在各自的問題。以中國為例,由於資金通過所謂的影子銀行,源源不斷地流向基礎設施和房地産,造成了大規模設備過剩的問題。今後,投資預計將大幅減少,但金融時報有看法指出,「在中國,只要固定資本投資減少40%,GDP估計將減少20%」。投資一旦減少,任何人都會想把資金抽離股市。
金磚四國增長減速的共同問題在於結構改革進展遲緩。中國的銀行系統就是象徵之一。而巴西和俄羅斯的産業構造則過度偏向資源和能源。印度的經常收支援續虧損,在全世界臭名遠揚的官僚主義阻礙了來自海外的長期資金的流入。
金磚四國中,巴西、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減速導致國民對政治癒發不滿,甚至引發了大規模遊行示威。這樣的風潮同樣吹向土耳其等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甚至在埃及演變成政變,成為了動搖世界經濟與市場的風險因素。
「進入過渡期的新興市場國家」
美國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約希姆•石清(Joachim Fels)指出,「新興市場國家總體進入了過渡期」。照其判斷,這些國家已經步入了在政治、社會、經濟等所有層面實施改革,尋求重回穩定增長軌道的準備期。
那麼,有望從過渡期率先進入穩定期的是哪一個新興市場國家呢?按照其預測,「最先將是與美國接壤的墨西哥,最後是苦於‘荷蘭病’(因為自然資源豐富而拖累其他産業的狀態)的巴西」。
對此,其他經濟學家與投資者或許有不同的看法和預測。但金磚四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復甦將是全球投資新的主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