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未來30年GDP在5%以上
2013/08/09
中國政府決定從本月起對公共債務狀況進行摸底。由於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進行的大規模籌資情況不透明而受到關注,經濟前景也引起擔憂,就此,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
記者:地方與中央政府的公共債務實際狀況如何?
向松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向銀行融資的餘額達到約10萬億元。地方融資平臺還有一些別的貸款,比如通過信託的,通過發債的,還有通過這種民間第三方融資的,甚至有借高利貸的。加起來估算應該是在18萬億左右。
![]() |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 |
中央政府的債務,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國債,餘額超過7萬億元。另一類是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金融債。還是一類是原鐵道部等國家機關發行的債券。加起來大概在16萬億元左右。
記者:全國總的公共債務有多少呢?
向松祚:中央和地方的債務加起來為34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應該是不到70%。雖説有人估計的數字更高,認為佔GDP的比例超過80%等,但與公共債務達到GDP的240%的日本相比,中國的債務水準並不是非常突出。
記者:那為什麼中國的債務問題會受到關注呢?
向松祚:原因在於債務結構不好。地方政府所借的債主要都是銀行貸款和中短期借貸。債務結構上短期還本付息的壓力非常大。特別是從今年開始,未來的3-5年是還款的高峰。
而投資的項目有80%投到了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包括地鐵。有20%投到土地收儲。這裡差不多有一半就屬於長期的基礎設施項目,確實短期內很難産生很好的現金流、很好的收入。這就是我們的問題。叫做長短期限錯配,它反應了中國金融體制和金融制度的一個缺陷,就是長久以來一直沒有一個很好的債券市場。
記者: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採取哪些手段呢?
向松祚:在控制地方政府融資總量的同時,還必須完善債券市場,形成地方政府可以籌措長期資金的金融環境。
記者:地方政府會不會破産?
向松祚:如果哪個地方政府出現償債困難的話,只需出售所持有的國有企業股份等資産就可以了。許多地方政府都擁有地方銀行,持股比例高達60~80%。只需出售一半就夠了,還這點錢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地方政府他們不願意這麼做而已。一些擔心似乎有些過度。
記者:對中國經濟減速的擔心也在擴大。
向松祚:中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就有157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更多了。這些城市如果都要建設完善的地鐵系統和城際電車,你想想需要多少投資?
所以我覺得從客觀上中國完全具有在很長時間內實現較高增速的客觀的條件。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經過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建立了相當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儘管我們現在有産能過剩的問題,但是中國的産業格局是非常齊全的。雖然我們的創新能力比不上美國、比不上日本、比不上德國,但是中國什麼都有。中國的産業配套的能力、産業的綜合的能力、協調的能力還是非常厲害的。
記者: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率會是多少?
向松祚:談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要把兩個事情分開。一個是客觀上中國到底有沒有實現比如説7%增長速度的條件?第二個就是主觀上怎麼做?如果客觀上就沒有這個條件了,主觀上怎麼做也沒有用。
成熟國家的經濟體,包括日本在內,已經不太可能實現高速增長,包括德國、歐元區的國家。原因很簡單,他們已經很富有了,他們的人口又在老化,它的經濟已經非常成熟了。就像德國朋友跟我説:其實我們只要每年能夠維持3%的增長速度,我們就覺得非常滿意。而且他們也不需要非常高的增長速度。客觀上很難維持一個很高的增長速度。
所以,客觀條件來講,中國完全可以在未來的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維持至少5%以上、就是5%-7%的增長速度。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