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結構會不會發生變化?對於李克強總理推行的經濟政策「李克強經濟學」,人們寄予了這樣的期待。但如果著手政治改革的話,改革似乎將會半途而廢。
「市場機制本身對經濟運作具有自動調節作用」,這是李克強總理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意思是如果將分配資源的工作交給市場來做的話,資金就會流向高效率的領域,從而提高經濟的總體品質。李克強早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曾師從倡導「拋棄計劃經濟」的中國經濟學界泰斗厲以寧。在學生時代就被灌輸了市場機制如何重要的思想,因此在擴大市場功能的改革面前肯定不會有半點兒的猶豫。但實際做起來就不如想像的那麼簡單了。
「中國人民銀行正逐步強化‘窗口指導’」,在中國開展汽車消費貸款業務的豐田金融服務公司(TFS)副總裁平野英治最近有了這樣的感覺。所謂「窗口指導」,就是指示銀行增加或減少放款的行政指導。原本由日本央行在上世紀50年代引入,中國人民銀行在80年代從日本央行那裏學來了這套做法。「窗口指導」這個詞也直接搬到了中文裏。
為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在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時,這種窗口指導就發揮了很大威力。在4萬億當中,中央政府的支出只有1萬億元左右,其餘的就只能依靠銀行融資。中國人民銀行通過窗口指導,要求銀行不斷地增加放款。當然,審查變得非常寬鬆,資金流入到可能虧損的項目。結果導致本應被淘汰的企業存活下來,生産設備嚴重過剩。中國經濟目前所面臨的課題,其根源就在於當時的「過度放貸」。
窗口指導所造成的融資過剩,似乎也只能通過窗口指導來消除。在中國人民銀行最近的報告中,特意明確提出「強化窗口指導」。眼下甚至還對豐田金融服務公司這樣的非銀行機構進行控制放貸的詳盡指導。曾擔任日本銀行理事的平野英治對政府傾向於干預融資活動表示反感,認為這是「打著市場經濟的大旗,而實際行動卻極為保守」。
日本央行在1991年廢除了窗口指導,因為經過反省,認識到對銀行的放貸增加額做出指示的做法,即便是資金需求很少,也會引發銀行間的融資競爭,成為導致泡沫經濟的原因之一。李克強總理肯定也明白,金融政策需要放棄窗口指導,將重點放在利率的上下調整。這一思路已通過7月份取消貸款利率下限體現出來。但是卻沒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據説這是為了避免銀行利潤下降。對政府來説,銀行是向國有企業提供資金的重要工具,很難下決心進行有可能導致銀行經營惡化的放寬限制。
與李克強信奉的「市場調節作用」相比,通過酌情調節,為資金流向低效率的國有部門留下了餘地。中國在1992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在「社會主義」的名義下,僅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的做法似乎已經到了極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界線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被超越呢?李克強經濟學的真正價值將在這裡受到考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政治部副部長 高橋哲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