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過剩、消費放緩、加之地方債高漲,正在人們擔心中國經濟籠罩的陰雲何時散去的時候,「影子銀行」問題又橫空出世。這讓人不禁感覺中國經濟正面臨「硬著陸」的風險,不過,就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卻出乎意料的穩定。
在中國經濟統計中,增長率被認為是最難辨真偽的數據之一。但其實,要推測中國政府接下來的「招數」,增長率數據卻是最明顯的信號。中國政府可能對於類似「發電量的減少」這些準確的統計數據無動於衷,可一旦增長率下滑的話,卻一定會考慮出台對策。因此,經濟增長率從另一個方面可以看作是中國政府為表明對當前經濟狀況所持態度的而「刻意操作的數據」。
近來的一系列動作可以説也遵循了上述始末。去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連續7個季度出現下滑,降至7.4%,為此,中國政府增加了鐵路建設等公共投資,止住了下滑。而今年第二季度增長率又降至7.5%,看到眼下經濟將繼續走低的中國政府又開始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中國政府之所以能在盯住增長率的同時對經濟運作遊刃有餘,主要是因為就業形勢尚處於穩定。目前,中國勞動市場的求人倍率(市場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一直超過1,城市裏也沒有出現失業者氾濫的情形。因此,此次中國政府沒有必要冒著投資過剩的風險,追加大規模的經濟對策。
也許有人可能會反駁,「中國大學生就業率下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但正像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師鈴木貴元指出的那樣,「中國企業原本就沒有把大學畢業生的長期雇用作為人事規劃的中心」。即使是這樣,其實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的1年內也都能找到工作。
此外,目前不良債權問題也不存在引發經濟動盪的擔憂。據中國政府統計,中國截至今年6月底的不良債權比例約為1%,保持在較低水準。雖然不能對此數據囫圇吞棗,但其實中國國內銀行的經營狀況並沒有印象中那麼糟。但另一方面,流入地方政府的融資和理財商品一旦出現壞帳,是否會動搖整個金融系統呢?
中國金融系統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構成。因為其本身「國有」的性質,即使經營上出現問題,政治和輿論也不太會對注入國有資金提出太多的異議。因為在中國,向國有企業注入國有資金,而使其股價上漲的情況已不新鮮。
雖然如此,就像流行一時的所謂「中國模式」一詞也容易讓人誤解一樣,並不是説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就優於其他國家。正因為明白這一點,李克強自3月出任總理以來,一直高舉改革大旗。他的改革目標無疑是進一步走市場化道路及放寬管制。他想讓中國經濟走上更接近於歐美日等國走過的發展之路。
但是,也沒有必要認為他是一位思想開明的總理。因為要穩固政權,少不了穩定的經濟。李克強只是明白如果不改變現有的模式,中國經濟只有死路一條而已。
在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無論是對於企業也好,財政也好,有消化浪費的能力。中國至今能實現順利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然而,如今的中國經濟正從人口持續增長的「人口紅利期」逐步轉變為老齡化社會,實施經濟結構改革是發展的必然。
中國政府的危機意識與其説當前,似乎更應放在不久的將來。但正如人們經常指出的那樣,伴隨放寬管制而實現市場化勢必將受到既得利益群體的抵制。中國新一屆政府上台已時過半年,如今很有可能正面臨這樣的考驗。
如果中國的改革就此止步的話,可能那就真到了世界該為中國經濟的混亂而擔憂的時刻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