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汽車技術革新今後似乎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日産汽車日前在美國披露的試製車可自行通過AI(人工智慧)作出「行駛、轉彎、停止」的判斷,並向汽車各部位發出指令。車身上安裝了數個攝像頭和聲納定位儀,能起到人類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谷歌已自去年起在公共道路上測試「無人駕駛汽車」,而此次由汽車廠商提出2020年使自動駕駛汽車投入實用化的目標,並發布試製車,似乎預示著巨大的變化即將到來。
汽車廠商,尤其是日本汽車企業曾被認為對自動駕駛的研究和普及持消極態度。一直以來,開發一線普遍認為「行駛」等汽車的基本性能是「以人類操作為前提積累起來的技術,機械不可能對3個基本性能同時作出判斷,並實現安全駕駛等」。
産業與社會將為之一變
然而,除了人工智慧之外,把被稱為電子眼的感測器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統)組合在一起的自動化技術已經開始在飛機、鐵路車輛和建築機械上得以應用,汽車自然也不會始終成為例外。有分析指出,谷歌正在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提高技術水準,10年乃至20年後,有可能成為讓汽車廠商們頭疼的競爭對手。
 |
以電動汽車「LEAF」為基礎研發的日産自動駕駛汽車。車身前後左右安裝了多個感測器和攝像頭(8月2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爾灣,kyodo) |
那麼,「人類駕駛」究竟是否會被自動駕駛技術替代呢?現在要得出結論還為時尚早,但如果真能成為現實,則有可能給産業和社會帶來巨變。
首先是産業所在地的變化。如果全球都認為汽車最重要的技術是環保性能,那麼最尖端技術則是燃料電池車和電動汽車,而研究水準最高的國家可以説是日本。
但如果自動駕駛被認為是同樣乃至更加重要的技術,那走在技術最前沿的則是以加利福尼亞州為中心的美國。也正是如此,日産也在矽谷建立了研究所,並與美國知名大學展開了共同研究。在這個領域,單憑日本的力量無法取得最終成果。因此,日産不得不與美國汽車廠商以及谷歌等在同一陣地上展開研發競爭。
這讓人聯想到上世紀80~90年代的美國。當時,因受日本汽車和家電産品衝擊而陷入困境的美國産業界和政府攜手於1985年出台了「楊格報告」(Younger report),報告明確指出要重視軟體。而借助産業向軟體轉型,IBM東山再起,微軟、谷歌和亞馬遜等企業得以發展。
再看家電産品的中心。對軟體的重視帶來了家電的數位化,美國企業的技術除了加利福尼亞外,更轉移到了台灣和中國大陸,並使它們發展成為家電産品的中心。這也讓日本失去了發展的勢頭。目前,日本汽車産業依然充滿活力,但如果發生類似家電産業的數位化浪潮,結果將難以預料。在美國,有傳言稱曾開發出網際網路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正在將人工智慧、衛星通信和感測器等技術轉移給美國企業,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將積極利用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TPP)框架,力爭構建美國主導的行業標準。
在燃料電池車和電動汽車領域,美國已經難以戰勝日本的汽車廠商。但正如日本大型汽車廠商相關人士所指出的那樣,美國「顛覆目前現實的秘密武器正是自動駕駛技術」。
駕駛員會失業?
再看看能預想到的另一個變化。那就是就業。如果自動駕駛汽車面世,那麼在計程車、物資運輸、産品與零部件物流等領域,是否還會需要駕駛員?當汽車駕駛被機械所取代的時代,「駕駛員」這一職業是必會受到衝擊。
據説在美國,因經濟蕭條而減少的就業機會在經濟復甦後也沒有出現恢復,這似乎成為一種趨勢。因為無論在街上、還是在辦公室、或者在作業現場,人類的工作已經更多的被機械取而代之。即將應運而生的自動駕駛是否也會加速這樣的趨勢?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