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市。在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股東大會上,集團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強調稱,「願(摩根大通)成為抵擋暴風雨的避風港」。
經營哲學的轉換
因為危機所以向歐洲企業出資,因為颶風來襲,所以破格向美國地方政府提供融資。回顧摩根大通回報社會的姿態,戴蒙表示「非常自豪」。
這也是其經營哲學的一個轉變。戴蒙在分發給前來參加股東大會的股東們的長達90多頁的小冊子中自白道:「我們錯了」。
2008年的雷曼危機暴露出華爾街的自私自利:為追求利潤和薪酬,明知具有風險也進行投資。最終導致泡沫崩潰,嚴重損害了全球經濟這一公共利益。因此,人們對此怒不可遏。
負責小冊子編輯並統管公司社會責任活動的皮特•夏在2011年10月認識到了什麼是「被孤立」。華爾街聚集了1萬多人,接連舉行針對收入差距擴大的抗議遊行。掀起了「佔領華爾街」運動。
人們所主張的是「我們是99%」。這尖銳地指出了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的社會矛盾。見到此情此景,皮特·夏甚至也有過加入遊行隊伍的衝動。這時他所想到的是「企業生存于社會之中,希望股東也能理解這一點」。
在美國,股東對企業施加壓力,要求經營者賺錢。而企業則在飽受錘鍊中爬到了世界的頂峰。即使在爆發危機時,仍尋求通過最快的捷徑來獲取利潤。「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局限也在危機中充分顯現。
 |
在摩根大通總部擺放著當年挽救紐約市財政危機的摩根的備忘錄(右下) |
一直引領經營潮流的哈佛商學院(HBS)也有所動作。頭牌教授麥克·波特在爆發佔領華爾街運動的2011年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
「創造、共用、價值(CSV)」。把對社會有用的經營作為增長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先賺錢,然後再把一部分利潤歸還給社會的「俯視態度」。企業發展戰略應當把與社會共存作為經營基礎。
同樣出身於哈佛商學院的戴蒙則把摩根大通的拯救危機的先行者約翰·摩根(1837~1913)看作榜樣。這位受人尊敬的銀行家在當年沒有中央銀行的情況下,數次作為「最終借款人」挽救了危機。
就在雷曼危機爆發的2008年9月,摩根大通將紐約總部二樓改成了公司歷史展覽室,在最顯眼的一面牆上懸掛上了摩根的肖像和1907年挽救紐約市財政危機時的備忘錄。
中國也暗藏火種
對於坐著馬車經過華爾街的摩根,當時的人們給予掌聲相送。他本人也成為關愛社會、讓社會繁榮的典範。
在去世的前一年,摩根留下了一句名言:「我不是借給擔保,而是借給人格」,道出了仔細觀察交易夥伴真正價值的重要性。
由於審查寬鬆而導致了次貸危機等,輕率的投融資成為了危機的源頭。而這一火種現在正被中國的「理財産品」投資漸漸點燃。
戴蒙也面臨著困境。公司在金融衍生産品交易中出現高達6千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71.5億元)的虧損,另外針對過去銷售的證券化産品,美國監管部門已提起損害賠償訴訟。
如果抵擋不住金錢誘惑而草率行動,就會成為社會公敵而自取滅亡,摩根肖像的銳利目光仍在警告世人。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梶原誠
(連載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