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持續冷淡之中,9月底10家中國大企業的經營者赴日與日本政界和經濟界人士進行對話,摸索在經濟層面改善關係的可能。雖然經濟界期待「政經分離」,但是這種活動能否擴大卻令人擔憂。原因在於能夠促進中日雙方開展交流的人才本身正在減少。
中國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寶鋼集團的何文波總經理在談及中日關係時回憶起了一個場面:2007年11月,在千葉縣召開的寶鋼與新日鐵(現為新日鐵住金)友好合作30週年的宴會上,兩家公司的約250位出席者在久別重逢後相互擁抱,喜極而泣。
寶鋼成立於1978年12月,如今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鋼鐵廠商。而幫助寶鋼走過創業期的正是新日鐵。在帶著「文化大革命」創傷的上海,新日鐵幫助建成了中國首個大型現代化一條龍生産的煉鋼廠。最多時,日方曾派出700人常駐上海。新日鐵在君津製鐵所等地合計接收過約2400位中國研修生,傳授最先進的設備操作技術和生産管理方法。
由於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主導的國家項目,所以寶鋼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對雙方來説都是肩負國家重托的大項目。不過離開生産線,大家也只是一介凡人。新日鐵的員工會邀請研修生到自家做客,不管在工作上還是私底下大家都相處得很愉快。而何文波也是當時的一名研修生。何文波表示雖然只有半年時間,但很珍惜這份回憶。
由於戰後處理等問題,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時好時壞。中日之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仍能在經濟層面不斷加深信賴關係,主要得益於草根層面的交流。
派研修生赴日學習的不只有寶鋼。1980年代,中國政府和銀行也向日本派出了大批研修生和留學生。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如饑似渴地從最先成為亞洲經濟大國的日本學習經驗技術。曾經留日的中國人民銀行退休員工回憶:「當時,上司全都重用日本通」。
而這些知日派現在正在陸續退休。新日鐵接收寶鋼的研修生截至到1986年。今年58歲的何文波馬上就要到中國60歲的退休年齡了。寶鋼的一位相關人士説,「寶鋼40歲以下的管理者大多留學歐美,知日派越來越少」。
在中國政府內部,1990年代後半期中國對日本的態度強硬,中國政府相關人士稱:「日本通越來越不受重視」。中國人民銀行的退休幹部表示「最近參加留日同學的活動時發現,20位出席者中,只有5人還在工作崗位上」。
此外,中國知日派的人才培養也止步不前。最近幾年,中國留學海外的人數大幅增長。而同時,留日學生在整體的佔比迅速下滑。大部分中國學生都選擇留學歐美。
日本方面也是如此。從中國接受的各國留學生人數來看,日本在很長時間內僅次於南韓,排在第二,而08年卻被美國超過。絕對人數也低於2004年的峰值。
過去一直是「學生」身份的中國在2010年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雖然當前面臨結構調整的難題,不過中國早晚會超過美國,在規模上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對於日本,不斷強大的中國無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求對等相處,甚至是與過去相反的關係。
營造出1980年代中日關係「蜜月期」的中國知日派即將全部退休,新的交流的管道還能建立起來嗎?所剩的時間似乎已經不多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支局 菅原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