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中國也開始摸索改善關係。日前中國代表性企業的經營者訪問日本,與日本政界、經濟界人士交流就是其中的一環。中方希望吸引外資,從而確保經濟穩定發展。
|
中國企業家訪問日本時與日本官房長官交流的情景(9月25日) |
中國與日本的GDP加起來接近美國。兩國的經濟交流極為重要——擔任訪日團代表的常振明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這樣表示。他同時指出令人遺憾的是,和過去相比中日間的交流變少了。常振明是中國最大的綜合企業集團中信集團(CITIC)的董事長。除中信集團外,訪日團還包括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CIC)和三一重工等知名企業。從9月24日開始的5天時間裏,訪日團成員與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和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連會長米倉弘昌等人進行了交流。此次訪日的契機是1月下旬,訪日團的一位成員與一名日本大企業的老朋友聊天時,日本朋友説「去中國會覺得有危險」。這番話讓該成員十分震驚。他深切地體會到反日遊行日企店舖和工廠遭到打砸留下了多麼嚴重的陰影。
以此為契機,「應該繼續交流」的呼聲開始浮出水面。訪日團團長常振明80年代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習日語,並在日本的大型證券公司研修過證券發行業務。是中國經濟界典型的「知日派」。對「政冷」導致「經冷」的擔憂促成了此次訪日。
不過,如果沒有政府的允許,中國代表性企業的經營者也不可能在這種時候訪問日本。中國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還必須推進結構改革。9月底在上海設立的自由貿易實驗區反映出中國的真實想法。中國將以金融和海運為中心摸索進一步吸引外資。鄧小平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如今中國需要開展下一個開放。
受80年正式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中國面臨著勞動人口減少的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持續的高增長時代落下帷幕。如今中國進入了如何轉向7%左右穩定增長的未知時期。這也是為什麼改革開放再次成為重要課題的原因。
中方修復與日本的關係是因為看好日本的節能和環保技術,不過並不僅限於此。中方還擔心如果與日本一直處於隨時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狀態,將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對華投資。
自去年9月中日關係對立以來,中日關係最緊張的時候是今年1月的火控雷達照射事件。日本認為中國軍艦使用火控雷達照射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軍事衝突的風險增大。中國領導層認為隨時發生衝突的緊張狀態不是好事,雖然在原則問題上沒有改變,但轉變為儘量避免矛盾激化,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改善關係之路會一帆風順。從此次中國企業家的訪日行程也可以看出其中的難度。實際上,原本預定在8月下旬訪問日本。不過,由於中方做出決斷花費了一定時間,結果導致日方來不及發放簽證,使得訪日推遲了一個月。「日方的熱情超乎了我們的預期。不過不可能通過一次訪問就解決問題。必須繼續踏踏實實地努力恢復信賴關係」,據悉,訪日後常振明這樣説。
下一個關注的焦點是11月份。這次將是日本的日中經濟協會(會長為豐田名譽會長張富士夫)向中國派出約100人的訪華團。在中國軍事力量抬頭的背景下,僅僅依靠經濟層面的交流很難化解對立。在此基礎上,該如何避免衝突、尋找合作之路呢?今後「民間外交」的走向將備受關注。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