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確定以經濟為中心的今後改革路線圖。12日將通過包含改革方針的政治文件,隨後閉幕。上任已經1年的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領導層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此次能否描繪涵蓋金融、財稅政策、土地以及國有企業等制度改革的「路線圖」?新一屆領導層推進改革的可信度將受到考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2日在北京會見海外人士時強調稱,「三中全會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實際上,在那之前,中國政府下屬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了「383改革方案」,提出在2020年之前推進土地和金融等8個相關領域的改革。
而主導報告撰寫的是主管中國經濟與財政運作方針的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劉鶴兼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屬於習近平的經濟智囊。與此同時,政治局常務委員兪正聲表示「三中全會的改革範圍、力度都將是空前的」。中國國內對三中全會推進改革的期待迅速提高。
 |
重慶街道的景象 |
貫穿本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推進「市場化」。正如中國總理李克強此前反覆強調的那樣,「轉變政府職能」這一多年來的課題成為本屆會議的重要課題。雖然目前已開始致力於取消和減少行政審批,但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重視市場作用、提高經濟效率是實現穩定增長不可或缺的。
三中全會是由約200名中央委員等參加的會議。而中央委員則是通過5年1度的黨代會選出的共産黨領導層。一中全會一般決定黨的人事安排,二中全會一般確定政府人事安排,而三中全會則確定各項政策。
1978年的三中全會決定將國家基本方針轉向改革開放路線。1993年提出了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可以説,這些政策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過,中國李克強稱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了中高速增長時代」。貧富差距擴大、地方政府債務和「影子銀行」膨脹、過度依賴過剩設備等投資的「增長模式」等問題正在擴大。要實現可持續穩定增長,必須借助改革轉變增長模式。
例如是否對地方政府依賴土地銷售收入的「土地財政」動刀?受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的影響,財源中央集權化,地方政府陷入了慢性財源不足。這導致了對土地銷售收入的依賴,進而帶來了住宅價格暴漲和地方債務膨脹。這同時成為了官僚腐敗的溫床。三中全會有望討論擴大房地産稅、提高地方債發行自由度等財稅政策改革舉措。此外,城市和農村各不相同的土地所有制和戶籍制度改革也是多年來的課題。
此外,金融改革也是討論的核心內容之一。「383改革方案」提出,在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同時,「十年內使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結算和投資計價貨幣,在局部市場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有分析認為,中國將增加獲准利用人民幣直接投資中國股票和債券的金融機構。同時,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多年來的課題也將是焦點。而具有市場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將受到關注。
在推進土地、金融和國有企業等制度的改革過程中,既得利益者的反對非常強烈。另一方面,吉普車衝撞天安門金水橋事件、山西連環爆炸等事件頻繁發生。中國領導層面臨著「兩個穩定」的難題。
(大越匡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