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戰略——在談及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戰略之際,這曾是長期使用的口號。其意思是考慮到投資中國的風險,應該再選擇另一個地區作為投資目的地。但是,觀察最近日本企業投資東盟(ASEAN)的熱潮,或許會覺得這個口號已經不合時宜。目前反而應該稱為以東盟為核心、以中國等其他地區為輔助的「東盟+1」時代。
中國是「希望投資的國家」中的第9位
日本九州經濟産業局今年夏季以九州企業為對象實施了調查,「今後希望投資(直接投資)的國家和地區排名」顯示,越南位於首位。第2位是印度尼西亞,第3位是泰國,第4位是緬甸,東盟各國名列前茅。而中國則僅排在第9位,落後於新加坡和台灣。雖然説這是去年以來的中日關係冷卻導致的,但仍然可以看出日本九州企業對投資中國似乎異常慎重。
觀察日本全國範圍的統計數據,也可看出日本企業轉向東盟的態勢非常明顯。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顯示,從今年1~6月日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來看,對東盟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50%,達到103億美元,而對中國投資減少30%,降至50億美元。2009年日本企業對東盟與對中國投資均在70億美元左右,兩者不相上下,但自2010年起,對東盟投資開始經常超越中國。從九州經濟産業局實施的調查來看,可以認為日本企業轉向東盟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強。由於九州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亞洲,對亞洲投資動向更急敏感,因此可以作為其他地區的領先指標。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企業投資目的地來看,東盟經常超過中國。中國開始佔據明顯優勢是進入2000年代之後。而逆轉的契機是中國1994年實施的大規模人民幣貶值。當時,1美元兌約5.8元的匯率迅速降至1美元兌約8.7元。隨後中國出口競爭力開始提高,並開始吸引外資企業投資。
相反,泰國等東盟各國的出口競爭力相對下降。泰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貿易逆差擴大,進而遭遇了1997年的金融危機。為了遠離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東盟,日本企業投資逐漸向中國傾斜。
人工費上漲導致日企轉變方向
 |
日企在緬甸仰光的工廠 |
但是,時代將發生改變。如今,中國人民幣對外不斷升值,人工費持續上漲。由於人工費難以進行比較,利用去年每人平均GDP可以比較各國的成本。結果發現,中國約為6000美元,而泰國則約為5300美元。中國曾長期低於泰國,但2011年出現逆轉。從最近開始,日本企業開始再次將投資目光由中國轉向東盟,但與其説是因為中日關係冷卻,不如説這種結果源於單純從經濟角度作出的判斷。從去年東盟每人平均GDP來看,越南為1700美元,柬埔寨為900美元,而緬甸為800美元,均低於中國。這是東盟再次獲得優勢的真正背景。
雖然「東盟+1」時代再次到來,但或許應該注意到,時代變遷的速度正在加快。中國每人平均GDP超過1000美元是在2001年前後,但隨後在10年裏便提高至5倍,達到5000美元左右。假設緬甸和柬埔寨以媲美過去中國的速度保持增長,人工費在10年後將達到目前中國的水準。例如在印度尼西亞,要求提高工資的罷工已開始頻繁出現,而在柬埔寨,在野黨領導人也在要求提高勞動者工資。
「東盟+1」時代或許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如果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無法取得進展、經濟增長陷入停滯,可能再次導致人民幣貶值。如果人民幣貶值,將帶來中國出口競爭力復甦,但這將對東盟再次構成沉重打擊。時代不斷變遷,歷史總會輪迴。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