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消失的社長,增加的CEO
2013/12/26
又到了日本企業公佈明年高層人事安排安排的階段了。今年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社長」這個職位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輕了。
例如,武田藥品工業。對於被任命為下屆社長的克里斯多福·韋伯(47歲)來説,社長不過是他在試用期間的頭銜。對於韋伯來説,獲得在歐美被視為經營的最高責任人的「首席執行官(CEO)」頭銜,名副其實地座上第一把交椅,還需要一段時間。
韋伯明年6月將成為武田的第一位外籍社長,1年後將就任CEO。對於武田來説,之前的時間相當於把韋伯當做「最高經營者候選人的試用期」。從江戶時代一直存續至今的老牌企業武田看似大膽,其實行事非常慎重。
擁有公司的最高權力的是CEO,而不是社長。在日本這種企業不僅只有武田一家。去年以來,全球輪胎三強之一的普林斯通、大型便利店企業羅森等紛紛將一把手的稱呼改為CEO,放棄了過去的社長頭銜。
原因之一是CEO和社長的影響力不同。雖然在法律上兩者均是一種稱呼而已,但是在海外,擁有CEO的頭銜會更受對方重視。普林斯通的海外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80%,海外投資者持有其約三分之一的股票。該公司的CEO津谷正明表示「不得不意識到世界的目光」。
在日本,首位被稱為CEO的經營者是跨國企業先驅索尼的盛田昭夫。1976年索尼採用了CEO制,索尼公司的員工表示「在我們公司,CEO更疊比社長更疊更重要」。日本公司採用CEO這一稱謂時,懷著實現世界標準的經營這一意願。
如果那樣的話,社長的頭銜變輕微也並非壞事。不過,從經營團隊的權力平衡考慮,也有社長的重要性被小視的例子。
東海旅客鐵道(JR東海)公司16日公佈了高層人事安排。吸引人們目光的是JR東海社長、會上和名譽會長三人共同擁有代表權的「三駕馬車」經營模式。
雖説其中存在JR東海同時運作磁懸浮中央新幹線等多個大型項目的因素,但是三人中,由誰最後拍板,誰來承擔責任等等顯得模糊不清。作為大型的公益企業JR東海清楚説明問題非常重要。
採用歐式稱謂或歐美企業管理機制的日本企業不能光改名字。Japan Corporate Governance Network(東京港區)會長田村達也表示「如果CEO具有很大的許可權並推動企業運作的話,而外部董事不能認真加以監督的話,就不會産生效果」。
從外部很難看出如何決定經營戰略的公司就像是材料和烹飪手法不明的菜品。全球的投資者無法安心購買那樣的公司的股票。
社長也好,CEO也好,經營方面一把手的工作不會發生變化。企業管理的關鍵在於不要製造「黑盒子」。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武類雅典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