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 在東京生活和工作斷斷續續也快將近20年。和日本的同事或朋友喝酒聊天時,偶爾會問一下對方的老家在哪。沒有認真統計過,印象裏回答老家是東京的人非常少。年輕人裏回答出生在東京的大有人在,但大家往往會補充説出父親或母親的老家。目前東京都的常駐人口大約為1350萬人,筆者有時會問周圍人這個數字裏包括多少外來人口,得到的最多答案是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從來沒有必要意識到此問題。雖然日本也有戶籍制度,但它除了證明你的血緣關係之外沒有任何約束作用。
|
肖敏捷 |
本文目的不是對比中日戶籍制度的差異,筆者對此也是外行。最近看到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實行《居住證暫行條例》,筆者認為如果能夠實現的話將會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從日本經驗來看,從制度上保障和促進人員的移動和就業、居住的自由,可以提高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為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打下強有力的基礎。
目前,包括東京都周圍的6個縣(相當於中國的省)一帶被稱為首都圈,其人口規模大約為3700萬人,相當於日本總人口的3分之1集中在東京周圍。翻閱一下首都圈人口的變遷史,可以看到上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勞動力人口開始從日本農村和地方城市向東京一帶集聚,一直到1970年左右才平靜下來。但是即使日本經濟的高增長時代結束後,首都圈的人口並沒有減少,原因在於絕大多數「外地人」札根於此成為新一代首都人。可能除了個別老觀念的東京人在孩子找對象時在意對方是地方出身之外,無論是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還是就業經商,在「老東京人」和「新東京人」之間基本實現了機會平等。全國各地的人才集結東京周圍,帶動和促進了首都圈的一體開發,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當然凡事皆有利弊。人口過度集中首都圈帶來地方城市蕭條問題,首都圈的人口過密和地方城市的過疏問題一直是讓日本的政治家頭痛的問題。當年,田中角榮提出全國均衡開發的口號,大量修建連接東京和地方城市的高鐵和高速公路,但事與願違便利的交通反而加劇了年青人流向東京的速度,被稱之為「吸管效應」。田中角榮忘記了「人往高處走」這句老話。
其實東京並非遍地黃金,昂貴的房租讓很多工薪階層天天為上下班拼命,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很多企業對採用員工變的謹小慎微。周圍的一些朋友開始嚮往地方城市和農村的生活,筆者去地方城市出差時也非常羨慕當地的生活環境。但是,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以及每個人的人生設計,是該去大城市拼搏一把還是選擇安穩的生活,只要從制度上給大家一個自由的選擇,大多數人會作出一個合理的判斷,最終也會增強經濟的合理性。
國情和人口規模不同,日本經驗只能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但是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放鬆人口流動管制之後,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沿海城市帶來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經濟已經享受過人口流動帶來的紅利。今後,我們需要的是從制度上讓更多外來人口能夠在大城市裏安心定居下來,從而壯大中國的中産階級隊伍。在東京,從來沒人問你有沒有東京戶口,希望國內的「外地人」朋友往後也不再因戶口而感到不便。對此,中國政府下決心實施居住證制度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作者所屬公司SMBC日興證券無關)
專欄:肖敏捷論中日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SMBC日興證券經濟分析師。作為頻繁來往于中日之間,不斷推出準確經濟報告的經濟分析師而為人所知。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