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捷論中日》的反思與寄語
2021/01/2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因客觀原因本專欄需要畫上一個句號了。非常感謝讀者對筆者多年的支援和鼓勵,也希望筆者的觀點對讀者朋友理解日本多少有一些幫助。那麼最後一篇該寫什麼內容呢?也許目前最熱門的話題應該是談日本的疫情,東京奧運會究竟還能不能開?日本什麼時候能再次打開國門歡迎中國遊客?但遺憾筆者對疫情的知識絕對不比大家多,也堅信沒有人能拍著胸脯回答這些問題。所以還是避開疫情,給筆者的專欄《肖敏捷論中日》做一個總結。
2012年3月份起開始寫這個專欄,第一篇的題目是《日本不再值得中國學習了嗎?》。在這將近10年裏,筆者談了不少大家關心的日本話題,也收到不少反饋意見,當然有褒有貶。筆者記憶最深刻的是來自一位老新聞工作者朋友的評語,這位山西籍的朋友當面對我説你寫的看後不上火。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在過去的十年裏,中日關係風風雨雨,稱讚日本有人罵你,批判日本有人煩你,把這個專欄堅持下來實屬不易。筆者堅持一點就是只談自己熟悉的經濟交流,而且在談經濟交流時也恪守一條原則就是輕描淡寫。這不意味著偷工減料,而是儘量用事實説話,讓讀者自己看完後下結論。換句話説筆者寫的淡如水,喝後不會上火。至於水里加糖還是加辣椒,那是讀者自己的自由。
|
跟談論中美關係相比,筆者認為向讀者談論日本問題更難,因為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人員往來,中日的緊密度遠遠大於中美,所以大家多多少少對日本有自己的看法,不會輕易相信別人的觀點。筆者在專欄裏經常強調在評論日本的時候,看了現象後先不要下結論,最好再換一個角度思索一下日本企業為什麼這樣做或者不這樣做,那也許接下來的誤解會少一些。例如,筆者一直頑固不化地對批判日本手機支付和網購落後的聲音持有懷疑態度。因為筆者認為無論是現金支付還是手機支付,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些都是手段而已,其目的是讓人們的消費行為更方便。只要貨真價實讓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支付手段哪怕用貝殼都可以。但非常遺憾不少企業將手段和目的倒置,盲目追求手段的超前化。之所以堅持這個觀點是發現日本地方很多店當時並沒有提供對應什麼寶支付的服務,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國人在日本的大量採購。
墨守陳規和謹慎保守被認為是日本企業和日本人的通病,我們很多人指責日本企業決策太慢。但是正因為這個通病,也才讓日本企業能夠長壽。1979年傅高義教授出版了《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讓全世界對日本刮目相待。但前不久看到曾經採訪過傅高義教授的日經新聞記者寫的悼念文章,在此文裏談到傅高義教授對把《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理解成「日本第一」一直耿耿於懷。也許是被泡沫經濟衝昏頭腦,很多日本人自以為是世界第一,但是這個自我陶醉讓日本為之付出沉重代價,起碼平成30年全部用於處理泡沫經濟帶來的後遺症。好了傷疤不能忘了痛,很多日本企業不願當第一,但願意當最後。最後並不意味著落後,而是爭取活到最後,目前日本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的謹慎態度就證明了這點。結果如何希望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在這個專欄裏,筆者曾經提到過「經濟年齡」這個概念。中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為了便於比較我們就把實行改革開放的1978年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個新起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的1945年作為日本經濟再生的新起點。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正處於年富力強的中年期,而日本經濟已經步入老年期。當然經濟發展是無止境的,但是從經濟年齡這個比喻來看,中日經濟之間的互補空間非常大,彼此的優勢和弱項一目了然。希望讀者朋友在談論日本經濟時,偶爾想起一下經濟年齡這個概念,因為這也許會讓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本專欄到此擱筆,筆者會通過其他方式就中日經濟交流繼續寫一些「不上火」的文章,希望繼續得到讀者朋友的關注。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肖敏捷 |
肖敏捷 簡歷
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起在日本的證券行業從事經濟分析和資産管理之後,目前為恒正資本(AIS CAPITAL)的代表合夥人。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和《中國新的經濟大革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