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世界上不可能單獨生存。在3・11日本大地震之時和之後的經濟混亂中,日本與世界之間「絆」(紐帶、聯繫)的重要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日本必須吸取教訓,走上新的經濟增長之路。
在此次災區的日本東北地區有很多工廠遭遇災害,零件供應鏈出現了中斷。其影響不僅限於日本國內,美國和歐洲等主要企業的生産也蒙受了打擊。
在人命救助和災區重建過程中,世界各國都熱情地伸出了援手。不僅是美國和歐洲的已開發國家。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都提供了支援。
日本在經濟和心理層面與世界的「絆」超過了我們日本人的想像。在經濟萎靡不振的「失去的20年」中,日本國內瀰漫著內孤立封閉的情緒,而此次的地震讓日本懂得了很多。
我們懂得了一處零部件工廠遭遇災害會導致整體生産活動停止,這樣的製造業的流程是日本經濟的「弱點」。今後有必要打破長期重視效率和短期成本而建立起來的關聯企業交易的束縛,進而建立更加開放的採購網。
我們懂得了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中,圍繞事故發生後的應對舉措,電力行業等相互勾結的「原子能村」的封閉性。希望日本的核電相關企業和團體認真反省引發重大事故的現實。不要試圖僅僅依靠國內企業來實施廢堆和去污作業,還應大力學習美、法和俄羅斯等國的經驗。
我們還懂得了日本欠缺向世界發佈資訊和進行對話的能力。世界各國不斷抱怨無法了解有關日本核電站事故的實情和政府內部的決策過程。如果不具備將自身資訊傳達給對方的能力,就難以實現相互理解和協調。
另一方面,我們還懂得了日本的「優勢」。這就是在悲慘的境地中,維護社會秩序的能力、工作在一線的人們的堅韌不拔、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等。作為日本競爭力核心的技術能力正是植根於這樣高度發達的工作一線文化。
作為技術和産品的供給基地,日本的影響力得到了再次確認。美國蘋果公司「iPhone」的約35%零部件由日本生産。沒有日本就無法生産出産品的企業在海外為數眾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