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老柯要説話 > 疫情之後的國際産業鏈

疫情之後的國際産業鏈

2020/04/02

PRINT

         

  當我們考察企業的産業鏈可以很容易的發現,産業鏈的源頭,也就是原材料的採購工序其實是很難有變化的,同時終端産品的銷售也是長期不變的,也就是説,中國有資源和市場,跨國企業要想離開中國也不太可能。整個産業鏈中,始終面臨需要合理化的部分實際是中間的加工工序,但是,今天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國家來完全替代中國成為國際産業鏈的核心。

                

  有人提出印度和東南亞可能會部分替代中國,短期來看,這種可能性其實不大。印度也有豐富的勞動力,其素質與中國的勞動力相比,各有千秋,但無論是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在物流等基礎設施方面都無法跟中國較量,況且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市場遠沒有中國成熟。所以跨國企業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控制留在中國生産和銷售的風險。

    

江蘇省的製造業工廠(資料圖)

        

  雖然眼下疫情依然嚴重,我們無法預測疫情何時過去,但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的,到那時候重建國際産業鏈將成為現實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企業將更重視防範風險,面對疫情企業一定會更加重視自動化生産,加大研發機械手和機器人。同時文職總務人員的開會也會更注重效率和安全性。總之從收益最大化和經濟合理性角度分析,國際産業鏈在短期內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除非中國國情,比如市場行情,員工素質,基礎設施,疫情動向等等發生巨變,否則,國際産業鏈不是異變,而是在疫情過去以後逐次修復。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日經中文網觀點

    

柯隆

柯隆 簡歷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富士通綜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生於中國南京。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研究專題:開發經濟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5
具有一般參考性
 
3
不具有參考價值
 
16
投票總數: 54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