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我在北京居住的公寓雖然還有人在住,卻開始進行大規模翻修工程。從早到晚,鐵錘和鑽孔機的聲音不絕於耳,過去我沒有頭痛的毛病,但現在頭卻開始痛起來。
我在北京居住的公寓樓上住戶回家很晚。從深夜12點半到2點前後這段時間使用淋浴。在這段時間睡覺,我的頭上總能聽到嘩啦嘩啦像下暴雨的聲音。讓我難以入睡!
我在北京居住的公寓鄰居是澳大利亞的英語教師。雖然和男朋友一起住不是什麼問題,但每天都進行激烈爭吵。他們吵架總是大聲哭叫,又摔東西,有時甚至簡直要扭打在一起。再這樣我只好叫警察啦!
在北京生活,我總是受到聲音的困擾,但現在回想起來,卻能感受到生活的氣息,令人懷念不已。我甚至後悔沒有更多地享受「北京的聲音」。
那麼,訪問日本的很多中國人似乎總體上感覺「日本聲音很少」。我也認為與中國比較起來,日本果然是聲音很少的國度,但前些日子和歐洲的朋友閒聊,對方説「日本社會真是太吵鬧啦」,讓我大吃一驚。
「尤其是車站。一走上站臺,發車鈴就響了,廣播也響徹四方。而進入車內後,車內廣播從來沒有停止過。日本果然是一個喧鬧的社會」
聽朋友這麼一説,我覺得確實如此。日本的車站相當吵鬧。
首先是在站臺上,廣播從不間斷。
「電車馬上就要進站了」(我們能看見啊)
「請在標誌線內側等待」(當然要在內側啦)
「請在電車停穩之後再上車」(這還用説)
「請在下車的人下完之後有秩序地上車」(在小學學過啦)
「馬上就要關車門了」(我們能看見啊)
「乘車時奔跑非常危險,請不要奔跑」(我們都知道啊)
車內也如出一轍,廣播一刻不停。
「為了讓盡可能多的人可以坐下,坐下的時候請緊靠在一起」
「今天有很多人把傘忘在車上。請大家注意不要忘記帶走自己的東西」
廣播總是手把手地教人該做什麼,尤其是駛往辦公樓街區的電車,乘客都是讓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經濟大國的國際化的企業戰士。廣播面向他們仍然像叮囑兒童一樣説「上車時請不要互相擁擠」,細想起來真是毫無意義。
不僅僅是車站。一到節假日的白天,「回收廢舊物品」的回收車就會在住宅區裏走來走去。小型卡車上安裝了巨大的揚聲器,一邊高喊「如果有不再使用的個人電腦和電氣産品等,請通知我們」,一邊緩慢向前行駛,這也相當吵鬧。
而在百貨商場內,店內廣播也持續不停。最近,在日語之後,還要以英語、中文和南韓語進行廣播,因此廣播更是一刻都不停止。
相比起來,據説歐洲是噪聲很少的世界。尤其是在車站,沒有發車鈴聲等,到了時間就悄無聲息地出發。因為自我管理、自己負責是成年人世界的原則。
與歐洲人的這種看法相反,中國人卻感覺日本無論是在車站還是在電車內都安靜得可怕。
的確,在日本的電車中,除了廣播之外,很少能聽到其他聲音。究其原因,是因為存在下面的原則。
「手機請調成振動模式,請在下電車之後再接打電話。」
我在手機普及之前就離開了日本,所有不知道這樣的規矩。在暫時回國的某一天,我在車內使用了手機,結果遭到了周圍乘客的白眼,讓我心裏感到非常不舒服。我後來才知道,日本基本禁止在車內接打電話。
日本是安靜還是喧鬧的?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感覺,但自古以來的日本文化——「侘寂(Wabi-Sabi,閒寂恬靜)」這一靜寂文化正在逐步消失,這或許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