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十)
趙會娟(中日口碑創始人)
最近有機會參加居日中國人的聚會,會遇到不同背景的居日中國人:在大型日企工作的職員、在日本成立公司的老闆、從中國派過來的駐日派員、不動産經理等等。去年10月的統計顯示,在日本就職的外國人有71萬7,504人,來自中國(包括香港)的人最多,有30萬3,886人佔全體的42.4%。來自中國的專業人士接近6萬人,在日本的外國專業人士之中最多。日本政府最近計劃輸入更多外國專業人士,隨著日本人口下降,這個趨勢將加速。隨著這個趨勢讓日本社會更國際化,走向世界市場。
不過,筆者最近不約而同地從他們口中聽到「極限(瓶頸)」這個詞彙。比如,在日本工作多年也只被當作翻譯人員,也沒有像日本人那樣升高崗位的機會。也有人説,日本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小,不如離開日本,再到新天地挑戰自己的能力等等。這些意見反映出日本現在所面對的問題:日本對迅速變化的國際市場的反應遲緩,並且在利用這些國外精英來讓日本打進國際社會方面還有不足。
如何打破這個瓶頸,也有一些人開始付諸行動。
筆者在會場上認識了趙會娟小姐,她是2個孩子的母親,作為一個女性+外國人+母親的三重身份,她也曾經感到這個「極限」(瓶頸),但是她並沒有接受現狀,相反積極挑戰,獲得全額獎學金後以全職學生身份,參加一個英文MBA課程,利用自己多年的日本企業工作經驗,吸收在學中各國學生的意見,進行比較分析,嘗試尋找這個瓶頸的深層原因和對策。趙小姐在原來的公司擔任海外市場推廣工作,照顧孩子的同時堅持全職工作。作為職業女性,她提及到:最震驚的一件事是當她宣佈要結婚時,聽到的最多的詢問是:你不會辭職吧?這個結婚或者生子後女人就要呆在家的事實讓她非常震驚。因為她周圍很多北歐的學生,也都很驚訝這一現象的盛行。很幸運的是,她的公司在育兒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很好的政策,加上日本政府在改善育兒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得益於此,她才能一直堅持下來。
筆者跟趙小姐討論了日本的「極限」在哪。趙小姐談及一點、這和日本傳統企業文化和傳統思維方式有關係。傳統文化來講,比如上面提及的結婚育兒等於辭職。從思維方式角度上來説,趙小姐舉個一個有趣的例子,曾經讀過一篇在傳達意思時各國對語言的依存度比較的文章,「和日本的意會言傳相比,中國對語言的依存度更高,也就是説想法通常依靠明確的語言來表達。」筆者很同意,日本比較重視「默契」和「體諒」等同一個圈內的集體意識。筆者認為,還有一個中日之間的差別就是談理論的思維方式:日本人傾向於演繹法,中國人和美國人愛用辯證法,尤其是在策劃或推廣新計劃的時候,兩個不同思維方式衝突,容易陷入進退兩難的僵持局面。
趙小姐在日本企業工作十幾年的經驗中,體驗並克服思維方式的隔閡。因此,她也認為到外國人也需要積極調整自己,入鄉隨俗,適應並且融合日本人的工作和思維方式,這樣對外國人融入日本社會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她還強調,日本社會蔓延著一種未來悲觀論,其實未必要這麼悲觀,日本有不少自己的優勢,只是在海外市場方面缺乏變通,不善於推廣自己優勢而已,而這些「外國人」正是幫助日本企業走出去的有力武器。也正是有此想法,去年底,她在微信上開設了叫做「中日口碑」(ID:kuchikomi)的微信平臺,志願搭建中日商業人士的資訊交流平臺,目前受眾人群有六百多人,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使用微信的日本朋友加入。相信在一個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中,她將會獲得更多的啟發,更上一層樓,並且幫助更多人跨越這個「極限」。
佐保暢子 簡歷
東京人。綽號為「沙河粉」。曾在北京、香港生活過。十多年在日港媒體界飄泊,現為負責編製電視節目及雜誌的「自由媒體人」。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