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七)
林思敏(香港人,電視臺編劇)
旅遊節目是受到廣泛歡迎的娛樂節目之一。可是,因特網的普及令不少製作人頭痛。把旅遊方面的資訊為例子,過去,專門指南書或特別旅遊節目佔上風,從專家的座位上指教初級旅人去哪看什麼即可。不過,隨著因特網的普及,網路上出現了一大批「旅遊記者」,自由地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旅程,他們所寫的內容非常豐富,並且網路互動交流,可增強他們的發信力,就讓專家和初級班的境界越來越模糊。結果,專家們要絞更多的腦汁去製作很好的節目,以便吸引讀者或觀眾。
筆者這次在日本通過日港合作的拍攝工作認識了林小姐,跟她熬了約三個星期的拍攝工作,走遍南九州和中部。共有十幾個人組成的拍攝隊,因為限期要訪問不少地方,為了完成預期的計劃,每天要換住宿,早起晚睡就,削減睡覺和吃飯的時間,以便抽出更多的拍攝時間。對抗不了睡魔就在巴士上打瞌睡,肚餓都在巴士上吃點便利店的飯糰或便當。可是,擔任編劇的,要每天熬夜寫故事,寫不完就在巴士上繼續寫,幾乎沒有睡覺時間。付出努力是為了編好精彩的日本旅程。
先要做的是蒐集有趣的材料;當地傳説、古代歷史、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特色等等,這些基本資料會讓內容多姿多采。不過,十中八九,接待他們的日方單位不太了解,對方的要求多麼高。結果,拍攝期間,經常聽到如此會話。
日方:你好! 你們喜歡吃日本菜嗎?能吃魚生嗎?
港方:能吃! 我喜歡日本菜!
在此時點,日方仍沒察覺到日港之間的鴻溝多麼大。
日方:我們在旅館內安排了一套會席料理,你們可在節目上介紹新鮮刺身和天婦羅,還有和牛…
港方:不用準備那麼多,其中具有當地特色的菜或食材是什麼? 香港觀眾已知道日本旅館的會席料理什麼樣的,我們想推薦來這裡才能吃到的很特別的菜。
接下來,林小姐連珠炮似地問日方;當地的特産是什麼? 有什麼特別的海鮮? 這些魚叫什麼名字? 些魚最好吃的季節
?這裡的吃法跟日本的其他地方有何不同? 捕魚方法有否特別的地方? 這些牛肉是有什麼特色? 可否訪問牧場參觀飼養和牛的現場,讓我們了解一下如何餵牛?只介紹刺身、天婦羅,沒有什麼新鮮感,在香港都可以吃。要介紹一個吸引觀眾的菜,不能做一般的介紹。最好介紹生産地和農民或漁民,以便了解多背後故事。到此,日方才察覺到情況有點跟他們所想像的不一樣,令他們滿身出汗。
2013年,訪日外國人首次超過一千萬人,比10年前增多了約一倍,可是,還是同年訪港旅客人數的一半以下。除了東京、京都、大阪、北海道及沖繩等地方之外,不少人還對外國旅客了解不太深。林小姐的訪日經驗多得多,每年跟朋友、家人來日三次以上,會説基本的日語會話。她説,山下智久是她的偶像,可是聽音樂,倒喜歡聽小田和正等等。日方在跟她的會話的時候,很驚訝地説「真沒想到! 你那麼熟識日本!?」
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的統計,來自台灣的旅客,去年超過220萬人,跟十年前增長了接近3倍,尤其是在2011年後的增幅很大,由大約100萬人急增至200萬以上,僅僅在過去3年裏增了一倍了。來自中國大陸的旅客由2003年的約45萬人增至約131萬人。來自香港的旅客由2003年的約26萬人增至約75萬人,都增多了3倍左右。有意思的是其人口比率,訪日中國旅客在中國人口中僅僅佔0.001%左右,台灣和香港倒高達10%。這是包括多次訪日旅客的總計,不過,佔人口的一成也不算小吧。
林小姐笑著説,「其實我只是很喜歡日本這個地方,有機會介紹我喜愛的地方給香港的朋友知道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而且有好多香港的朋友都和我一樣,一年中可能來日本數次,所以今次我真的很希望製作出一個"連很熟悉日本的朋友看了後都會:啊~,原來日本有這樣的地方!!"這種感覺的節目。日本好吃的東西很多,好玩的地方不少,美麗的河川也是香港少見的,但其實我最希望香港的朋友看了這個節目後,感受到的不只這些。比如,把在鹿兒島吃的鰤魚飯,其美味背後的誠意及當地人對自己家鄉的肯定和熱愛。這些東西都令那碗飯的美味更加立體。2D的畫面,有3D的感情!!!! 哈哈」
從此可看到在港臺有「旅遊達人」,網上可看到不少他們的旅日日記,因此像林小姐般專家要更努力去網羅更深的旅遊資訊,一種「情報戰」正在展開。筆者覺得,不知情的也許是日本人吧。
佐保暢子 簡歷
東京人。綽號為「沙河粉」。曾在北京、香港生活過。十多年在日港媒體界飄泊,現為負責編製電視節目及雜誌的「自由媒體人」。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