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提到外國人對「日本人的印象」,包括面無表情、模稜兩可、彬彬有禮、以及總是微笑等等。面無表情、模稜兩可、彬彬有禮暫且不談,總是帶著微笑是多麼美妙啊!但在外國人看來,日本人的笑臉只是用來顯示彬彬有禮的表情(也就是smile),與遇到有趣的事情時放聲大笑(也就是laugh)稍稍有些不同。
但是,就算只是禮貌和禮節,與憤怒的表情相比,笑臉也肯定好上100倍。這種美妙的特點,為何讓外國人感到難以理解呢?對於這一點,我也難以理解。
日本人的微笑容易遭到誤解。這是因為,日本人在外國人絕對不會笑的場合也會微笑。
作為代表性例子,即使是處在不幸的深淵之中、難過得痛不欲生之時,日本人仍然會微笑。 一個歐美人表示,「在有關颱風和地震的新聞中,看到遭遇災害的人們帶著笑容説,‘全部損壞了。只能從頭再來了’,感覺非常驚訝。要是我們,肯定會大聲哭喊」
這或許的確非常符合日本人的風格。
有一個令人難以忘記的影像。
1995年,在達到7.3級的阪神淡路大地震發生時。電視新聞播出了對失去兩個孩子的一位母親的採訪。當時正在從倒塌的自家的瓦礫中,尋找已死亡的孩子們的遺物。那位母親的臉上帶著笑容。
「找到很多哥哥的東西。女兒的東西很少。如果找到的遺物不一樣多,女兒或許會抱怨説,為什麼沒有我的?兄妹以前總是這樣爭吵,女兒總説全都是哥哥的東西」
這位母親帶著笑容這樣説。外國人或許感覺難以理解,但看到那位母親的笑容,日本人都哭出聲來。我也哭了。
在痛苦的時候、悲傷的時候,日本人會拼命地強裝出笑容。這是日本人的美學。
日本人從小時候起,就受到「不要在別人面前哭泣」的教育。尤其是男孩子,一直被鍛鍊「男子漢不能流淚」的精神。不管多麼悲傷,都要裝出笑容。這是給予對方的體諒,也就是彬彬有禮。臉上微笑,但心裏哭泣,這是日本人的人生哲學。
雖然外國人感到難以理解「悲傷之時還帶著笑容的日本人」,但也有外國人簡潔地解釋了這種笑容的秘密。他就是希臘出身的作家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o Hearn),日本名為小泉八雲。在八雲的著作《日本魅影》一書中,有一章名為「日本人的微笑」,其中描繪了悲傷之時也會微笑的日本人。「日本人的微笑是日本人的禮節。日本人並非為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微笑,而是為避免讓對方感到不快,越是談到痛苦的話題,越會裝出最讓對方感覺愉快的表情
」
日本人的笑容是為了讓對方感到愉快而裝出的。也就是説,為防止因自己的悲痛讓對方感到不快,即使是在悲傷之時,也要拼命保持笑容。
「日本人的笑臉」具有這麼美妙的哲學含義,為何外國人有時會感到不歡迎呢?這難道是因為日本人原本就不擅長作出笑容?
據説,作出笑臉時至關重要的肌肉是「口周肌」,即用於帶動嘴唇、或向前努嘴的肌肉。令人遺憾的是,日本人的口周肌很不發達。英語利用口周肌來發音。而中文也是一樣。但在説日語時,很少使用口周肌。在日本人説英語和中文時,會出現被稱為「日式英語」、「日式中文」等的獨特發音,這是因為發音時不使用口周肌。
不但作出笑容的肌肉不發達,日本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張嘴縱情大笑是粗俗的行為。拒絕laugh、使smile成為主流的原因就在於此。
但是,近年來發生了明顯改變。以前不擅長作出笑臉的日本人也逐漸取得了進步,開始讓笑容充滿魅力。
在申辦東京奧運會的活動中,有一個説法「款待(omotenashi)」突然走紅,而笑臉正是這種款待的精髓。笑臉是給予對方的禮貌,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作出「笑臉」,能夠改善自己的心情,這種效果廣為人知。
在最近,認為放聲大笑有利於健康的觀點也得到熱烈追捧。笑可以促使身體保持活躍,能增強免疫力。有報告顯示,重症患者僅僅聽一個小時相聲,病痛就得到了減輕。有關笑與健康的關係,學術性研究正逐漸推進,而在醫院,將「笑」納入治療的行動正在積極進行。將笑和瑜伽結合起來的訓練「Laughter瑜伽)」也在日本全國流行起來,而且只要打開電視,就能經常看到「搞笑藝人」的表演。
即使口周肌不發達、不擅長作出笑容,日本人仍然成為喜歡笑的民族。
不管怎麼説,笑容的作用不容小覷。
我以前採訪過的一位日本女攝影師在處於內戰時期的柬埔寨採訪時,曾被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士兵用槍瞄準。在對方隨時都有可能扣動扳機的情況下,她拼命作出笑容,然後用日語和對方講話。通過笑臉、日語、笑臉的反覆運用,結果那個士兵放下了槍。借助笑臉和日語,她撿回了一條命。
「笑臉不僅僅是為了他人」
各位讀者,大家一起笑吧!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