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日本人的應急食物

等身大的日本(116)日本人的應急食物

2016/05/03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黃金周已過去一半。在假期長的情況下,有人最多休10天長假。在這個時間,享受海外旅遊和國內旅遊的人也很多,但今年由於熊本縣發生大地震的緣故,有人到熊本當志願者。聽説不僅是日本人,還有中國人和歐美人當志願者。我感覺這非常難能可貴。

      如今在災區,仍有很多災民無法回到自己家。在體育館等避難所過著共同生活的人無法自己製作飯菜。1日3餐全都要依靠救援物資等。

      在有些避難所,可以利用簡易爐灶,製作熱乎乎的飯菜,但也有些地方不能這樣做。這種時候只能吃涼的飯菜。日本人與中國人不同,對涼飯菜並不反感,但如果1日3餐每天如此,就另當別論了。仍然令人難以忍受。

      對於日本人來説,應急食物指的是什麼呢?日本是地震頻發的國家,很多家庭都備有避難時要攜帶的應急包(其中放有礦泉水、衛生紙、膠帶、文具、垃圾袋、收音機、打火機、現金、存摺的複印件、衛生棉等),其中,應急食物肯定會放入2~3個。

      提到放入應急包的應急食物,主要是壓縮餅乾、盒裝餅乾、其他食物的罐頭。能長期保存2~3年,不管是在炎熱的地方還是寒冷的地方保存都沒有問題。在大型家居用品店和超市,肯定有應急包(有的成套出售,也有的可以自己一個個選擇裏面的用品)出售。

      有時原封不動放置2~3年,但需要時而檢查和更換裏面的用品,食品需要吃掉,換成新的。平時會忘記應急包的存在,但一旦發生巨大地震,很多日本人都會打開應急包加以檢查。

      在避難所,將發放罐頭之外的其他應急食物。並非都是非常時期吃的東西,最有代表性的是飯糰子。

      既有便利店和超市銷售的飯糰子,也有手工製作的。吃飯糰子只需一隻手即可,同時,如果是便利店的飯糰子,就算在外面放1天左右也沒關係。飯糰子是將白米飯、紫菜以及配菜搭配起來,幾乎沒有日本人會説「不愛吃飯糰子」。

      像飯糰子那樣,在避難時能迅速獲得的食物是麵包。能保存數日時間,而且也能用一隻手輕鬆食用。無論是飯糰子還是麵包,吃的時候都不需要菜餚,而且不需要盤子和餐桌。在此次的熊本大地震中也是如此,但每年3頓飯都吃飯糰子和麵包,很多人第2天就已經吃膩了。

      當然,因為處於非常時期,這樣也沒有辦法,但人們還是希望吃到烹飪的東西、熱乎乎的東西。

      救援物資很多都是能長期保存的食品,如果能在避難所的前面或附近製作飯菜,最經常製作的是大醬湯。日本人以白米飯和大醬湯作為基本飲食,因此人們都想吃大醬湯。如果只有飯糰子和水,就顯得缺少點什麼,但如果有了飯糰子和熱乎乎的大醬湯,很多日本人就會産生「滿足感」。

      其次經常製作的是咖哩飯。咖哩能利用大鍋一次製作很多,而且與白米飯很搭配。吃咖哩飯需要盤子和湯匙,但在避難所,能用紙盤子和塑膠湯匙吃咖哩飯。孩子和老人都很喜歡。

      除此之外,還有炒麵、紫菜捲壽司、拌飯、豬肉醬湯、烏龍面和拉麵等。大多都是一次能製作很多的東西、只用一個盤子即可的東西、不太需要調味料的東西。

      在四川大地震的時候,中國人在帳篷附近支起巨大的鍋,烹製中國菜,和家人一起吃。看到這些影像,我感覺「真了不起,真頑強」。我還曾聽説一個趣聞——災民邀請去採訪的日本人一起吃飯。

      日本人即使不吃那樣熱乎乎的飯菜也沒關係,但仍然感到手工製作的飯菜更可口,而且值得珍惜。

      祝願受災的熊本人民能夠早日回到自己家,在自己家的廚房裏製作飯菜。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6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0
投票總數: 36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