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講日語和中文導致“人格改變”?

演播室by明子(160)講日語和中文導致“人格改變”?

2017/05/22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所以記憶也明顯變得模糊不清,當時一家著名報紙的專欄文章寫道,由於使用的語言不同,人格將有所改變。在那篇專欄文章中,作為例子列舉的是一位日本女性。她在用英語講話時,非常積極主動,而且邏輯清晰,不克制自己主張。此外,講話時的舉止也是蹺起二郎腿,夾雜著指手畫腳,給人以樂觀積極的印象。但她在將語言改為日語之後,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文爾雅,不但語言表達變得模棱兩可,而且講話的內容也變為保守。

     

      在閱讀這個專欄的當時,我本人對比了講中文時和講日語時的情況,經常對自己的“性格差異”感到困惑。因此,産生了巨大興趣,在當時擔任主持人的廣播節目中也提到過這個問題。節目聽眾的反應很積極,中國人自不必講,還收到了日本人的來信。閱讀之後發現,在講英語時,會出現“英語人格”,講中文時出現“中文人格”,而講日語時出現“日語人格”。這些“語言人格”分別具有不同的特徵,非常有意思。

 

      一位聽眾的朋友(是日本人)是從美國回來的海歸人士子女,是一個會講英語和日語的雙語者(bilingual)。這個人在講日語的時候,聲音很低,説話的速度也很緩慢,顯得很文雅。但在將語言切換為英語之後,令人吃驚的是,説話速度很快,富有邏輯,而且清楚表達自己的主張,一針見血地剖析問題點,簡直與之前判若兩人。

 

      另外一位聽眾是中國人,但會講英語、德國語和日語。由於講的語言不同,“人格變來變去”是家常便飯。在使用日語時,考慮到與對方的上下級關係和年齡等,區別使用禮貌語和尊敬語,同時“按日本風格”推進對話和會議。但在用德國語和英語講話之際,直接的表達方式很多,不管對方是誰,都是“友好地”展開對話。

 

      由於使用的語言不同,聲音的聲調也會改變,這樣的人很多。我從以前就感到難以理解的是,講日語時語調很柔和,聲音的聲調很高。但切換為中文之後,將變為清楚的語調,聲調很低,嘴充分張開,而且舌頭也頻繁活動。只要不改為腹式呼吸,就無法準確發出中文的發音。

 

      當然,這同時還是語言本身具備的特徵。日語是“節能”的語言,無需讓嘴大幅活動,但在中文中,聲調不同會導致含義不同。此外,還存在另一個因素,即作為外國人,我如果不大聲清楚地發出聲音,就無法讓對方聽明白。

 

      不言而喻的是,語言就是文化。使用一個國家的語言,當然不會和那個國家的文化和習慣無關。在講英語時,將變為英語式的思維,在講中文時,將變為中國式的思維。而使用日語之際,將根據日本的習慣説話。

 

      例如,在全世界廣為人知的是“日本人的鞠躬”,但一邊説“thank you ”一邊鞠躬就顯得很不自然。説“謝謝!”時也如出一轍。但如果用日語説“Arigatou gozaimasu(謝謝)”,會自然而然低下頭鞠躬,最低限度也要點一下頭。

 

      就像這樣,使用語言導致“人格改變”,似乎屬於事實,那麼,具體來説,不同的人都會如何變化呢?傾聽很多人的説法之後發現,基本上是下面的情況。

 

      “講日語時:聲音變小、有一種靦腆的感覺、會顧及對方感受、模棱兩可的表述較多、顯得謙虛、不會講得太多

講中文時:聲音較大、清楚表達自己主張、對方附和突出、顯得充滿自信

講英語時:顯得善於社交、自己主張清楚、好奇心旺盛、積極主動、直來直去的措辭變多”(30多歲的日本女性,除了日語之外,還會講英語和中文)

 

      “在切換為英語之後,變得樂觀,産生幸福的心情。如果説中文,聲音比英語更大,聲調也很高,講話速度加快。在用日語講話時,變得靦腆,而且措辭模棱兩可”(30多歲日本女性,會説日語、英語和中文)

 

      通過很多人的講述發現,在使用日語之際,曖昧的表達較多、會變得靦腆,但如果是英語和中文,則自己主張更清楚,講英語時,可能容易産生樂觀的思考。

 

      對此我很有共鳴,在日本,上下級關係的確很明顯,對於第一次見面和長者,不使用敬語將顯得沒禮貌。在第一次見面時,最好一個勁兒禮貌地使用敬語,但在多次見面、卻不知道對方的年齡時,將不知道是否應該使用敬語,這種情況很多。結果,自始至終都採取曖昧的措辭,以至於無法推心置腹地聊天。在講日語時,掌握與對方的“距離感”很困難。

 

      很多日本人表示,講中文時是用“中國大腦”講話。中文語法與日語不同,更像英語,也就是必須明確主語,一開始就表明是或否,因此日語的曖昧表達行不通。掌握中文的日本人經常説,在講中文的時候,與使用日語時相比,會出現下面的變化。

 

      聲音變大

      表達直來直去

      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

      變得樂觀

      容易講出真心話

 

      尤其是日本女性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在用中文講話時,“在日語中絕對不會説的”話也會順口而出。

 

   衡量與對方的距離感的最主要工具是“年齡”。與自己相比年紀大還是年紀小,是選擇語言之際絕對不可或缺的資訊。但是,面對日本人,詢問“您多大年紀?”屬於禁忌。尤其是在對方是女性的時候,只要關係仍不十分親密,就不能開口詢問,因此措辭也不得不變得模棱兩可。

 

         但是,如果用中文和中國人説話,不知為何,就能隨隨便便問出口。

      “你的屬相是什麼?”

      “我是屬猴的”

      “哎呀,我們同歲!”

      這樣人際關係也將順利發展。

 

      對方是已婚還是單身?在哪工作?工資多少?身上穿的衣服是在哪買的?多少錢?這些問題在日語中絕對不能問,但在中文裏卻可以問。我感覺得到這些資訊,人際關係的隔閡也將不斷消除。“即使關係親密也要講禮節”,是日本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但有時卻令人感到死板,這也是事實。

 

      當然,日語是非常優美的語言,以這麼優美的語言作為母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能看到用英語(如今不斷退化,現在不行了)和中文講話之際的單刀直入、樂觀、以及快樂的自己,或許可以説是語言具備的魔法。

 

明子 簡歷

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代表個人點,不代表日本經濟(中文版:日中文網)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48
具有一般參考性
 
7
不具有參考價值
 
22
投票總數: 377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