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明天的「發那科」和「無印良品」來華求合作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174)明天的「發那科」和「無印良品」來華求合作

2017/11/17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這幾年,我在中國以及日本各地演講時,多會提及中日經濟交流的新趨勢就是「從硬變軟」。這裡説的「硬」是指「硬體」,而「軟」也就是指「軟體」了。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中日經濟交流的一大特點就是集中在硬體領域,從引進家電、汽車、機械、重要零部件到引進日本的新幹線等,就是最好的佐證。可以説,中日之間的這種交流,前期以寶鋼為典型,後期則數新幹線為代表。

 

      不是説中日之間今後不會再有涉及硬體領域的交流了,但主流則已經開始逐漸轉向軟體領域的交流。從訪日旅遊、尋求日本的醫療服務、留學等,到引進日本專利技術、環保、農業關聯的各項技術,機器人領域的新發展、智慧財産權等,完全反映了中日經濟交流從硬到軟的一大變化趨勢。

 

      這些年來,我多次帶領日本企業訪問過中國,也幫助了一部分日企落地中國,有的日企在中國建廠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當年許多日企往往看中中國有著豐富的價廉物美的勞動力這一亮點而來到中國的。

 

      而最近我帶到中國去尋找合作機會的日企則往往關注到中國的新變化。他們驚喜地發現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工程、醫療技術、大健康、農業等成了中國的關注熱點。

 

      12月上旬,我會帶一批日企去參加在海南博鰲、杭州蕭山等地舉辦的大型論壇。

 

      他們有的是日本名聞遐邇的超大型公司,擅長運用強大的製造能力,把AI(人工智慧)領域的新成果化為經濟第一線的亮麗成績單;有的公司儘管規模不大,還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但是主攻農業機器人和食品機器人,讓機器手賽似人手,有著力爭成為明天的發那科那樣的雄心;還有帶有相當部分公益性質的企業型團體,在經濟活動中運用AI精準預測市場需求,讓傳統色彩濃厚的資訊服務顯示出了其本業中所包孕的市場商品化的巨大可能性;甚至還有主打IP和品牌的企業,表示願意幫助中國商品打進日本高端市場。

 

      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誠心誠意地到中國去尋求合作好夥伴,希望能夠共同開拓中國國內及海外的巨大市場。除了個別的巨大型企業之外,「明天的發那科」或「明天的無印良品」,就是他們的代名詞。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 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10
投票總數: 11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