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多年前,一位朋友對我説,你不能老是工作,還要注意休息和調節。然後,他建議我到一所女子大學去任教,可以少上點課。説是可以接觸點年輕女孩,有助於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那所大學和我的事務所(中文應該叫「工作室」較妥)僅一站地之隔,加上又有朋友説的那種魅力,我也不知是哪根筋搭錯,居然點頭答應了。結果在那所大學當上了特任教授,被套上了時間不受自己支配的枷鎖。
但是,任教過程中,也有不少新發現和新收穫。拿女孩子們的名字來説吧,菜、花、穗、葵、香、果、梨、桃、楓、桂、樹、葉、紅葉、夏、萌、薰、美、織、紗、鲇等文字出現的比例很高。再加上她們姓中頻繁出現的文字,如:田、野、井、池、沼、泉、河、川、津、山、岡、谷、峰、岩、穴、楠、杉、木、森、藤、荻、稻、飯、綿、鴨、棚、松、栗、翠、村、島、岸、原、崎……,組合起來,可以看到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景色,散發出濃郁的農耕文化的芳香。
10年出版的一部小説曾經很熱火,叫《達·芬奇密碼》,是一個叫丹・布朗的美國作家寫的。2003年3月18日由蘭登書屋出版,以750萬本的成績打破美國小説銷售記錄,被視作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一部小説。小説通過對一串令人難以捉摸的密碼的探索和解密,發現了隱藏在達•芬奇作品中的線索,從而揭開了令人震驚的古老真相,沒讓歷史永遠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從日本女孩子的姓名中所使用的文字,我也感受到了某種類似《達•芬奇密碼》的日本文化的基因密碼,從而激起了帶著學生一起解析這些文化基因密碼的激情。既然是文化基因密碼,它就會傳承延續。這使我又關注起另一個現象。
日本有位熱情翻譯中文書籍的翻譯家,她叫泉京鹿。曾在北京生活了16年,還留學過北京大學,翻譯過余華的『兄弟』、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田原的『雙生水莽』等。她的女兒問世後,她管女兒叫花生。弄得我很想見見她女兒,好好聞一聞應該是香噴噴的可愛花生。
同時,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也許是學日語,無意識中受到了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人姓名中的那種農耕文化基因的影響,曾在鳳凰衛視當過特約記者的好朋友宋看看,她把寶貝兒子叫作「飯糰」。中文中的飯糰到了日文中就應該是「おにぎり」。我拿著她那寶貝兒子的照片左看右看,就是找不出可以和「飯糰」聯繫起來的因素。一問,原來她先生姓范,從事旅遊業工作,經常要接團。於是,「范團」變成了「飯糰」。這個稱呼的變化過程中,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想應該是多多少少還是受到點日本文化影響的吧。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著有《新華僑》、《蛇頭》、《解讀中國全省事典》、《獲得世界市場第一的顧客戰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