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中國總局局長 品田卓:因歐洲債務危機等原因,人民幣在全球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恐怕今年也會因收購海外企業及購買國債等而繼續受到關注。中國正在變成一個超大經濟國,但離金融大國還有多遠?
|
1900年代前半期,上海曾是亞洲金融中心
(「外灘」) |
資産增加而份額不見增長的外資金融機構
去年12月下旬,中國金融當局在上海召集外資銀行舉行了非正式會議,目的是調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10年之後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或許是出於為中國金融當局的考慮,外資銀行紛紛肯定了中國10年來的金融管理工作,稱中國不僅批准了外資銀行的當地法人化,而且還放寬了地區規定及業務規定,值得稱讚。
外資銀行的總資産10年來實現了每年兩位數的增長,對外國企業進駐中國市場起到了推動作用。那麼外資金融在中國的份額是否也有所提高了呢?
截至去年9月底,外資銀行資産在107萬億元的中國銀行業總資産中所佔的比例僅為1.9%,而10年前也只是1%多。加入WTO時,有觀點認為這一比例將達到10%。按57家保險公司的保險費收入計算,保險業的外資比例也只佔1.08%,這一比例與10年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
外資銀行與中國本土銀行的審批程式有所不同
中國在法律上對中國本土銀行與外資銀行作出的業務規定基本相同,但批准許可方面的具體規定卻不盡相同。外資銀行需要在開設支行時逐一申請,開設一家支行需要花費1年的時間。如果中日關係惡化,開設支行都很難被批准。因中國不允許外資銀行收購本地銀行,所以在中國涉足小額金融業務並非易事。
外資銀行擅長的證券市場的發展也很緩慢。中國政府機關及企業等發行的債券只銷售給銀行同業拆放市場的參與者,外資企業債券發行也只剛剛開始。儘管規定發行債券的企業必須準確披露財務報表的資訊,但信用評等卻很低。
中國的保險銷售業也存在道德風險。保險人故意製造事故並偽造證明來索賠保險金,以及銷售代理公司隨意對保險費打折的情況十分普遍。
人民幣匯率自由化尚無眉目
政治上的人治管理、資訊缺乏公示、且道德水準低,這些因素都導致外資金融機構很難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國政府已開始展開從製造業向服務業過渡的産業結構轉換。作為其支柱之一的金融業要想取得發展,就必須與歐美日一樣,從存貸款為中心的間接金融向以市場為中心的直接金融過渡。
但作為實施上述情況條件的存貸款利率及人民幣匯率自由化卻尚無絲毫眉目。中國金融管理部門解釋説,利率自由化會引發過度競爭,導致金融機構破産案接連發生,容易引起混亂。中國央行銀行以低利率從各金融機構強制收集的存款準備金還成為政策實施的財源,這給各金融機構帶來了赤字。為了彌補這些赤字,各金融機構就會以低存款利率吸引資金,以高利率放貸。而利率自由化容易減弱國家從民間吸收資金的機制。
此外,人民幣匯率實現自由化的時間也不確定。由於擔心出口依賴度高的企業破産,自由化計劃一直未能出台。今年秋季中國將舉行黨代會,進行換屆。在此之前,為了優先確保社會穩定,不會採取大膽的政策。之後在走上正軌之前,為了穩固,暫時也不會有任何動作。
利率調控將使非法集資的地下錢莊抬頭,穩定人民幣匯率的干預會通過資金回流國內而加大通膨風險,從而加大金融失控的危險。中國已沒有像毛澤東及鄧小平這樣的強硬領導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否仍會在集體領導體制下實施伴有陣痛的大膽金融改革?在2020年之前,上海是否會成為與紐約及倫敦比肩的國際金融中心?目前來看,這還只是個夢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