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的國際仲裁庭7月12日作出了有關南海問題的裁決。在裁決之後,如何才能推動問題的解決呢?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東盟前秘書長蘇林·比蘇宛。
 |
東盟前秘書長 蘇林·比蘇宛 |
蘇林·比蘇宛:仲裁庭的裁決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和最後手段,而是議論解決問題的基礎。可以説,將成為制定作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有關南海的框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準則(COC)」的新推動力。
中國和東盟不急於得出(實現地區穩定的)結論非常重要。首先應全面解讀裁決,抑制在南海的行動,思考問題時從各自的主張后退一步。為了使事態平息,應設「緩衝時間」,在此基礎上推進「行為準則(COC)」的制定。
南海的緊張和對立容易受到關注,但水面下的討論確實在推進。需要進一步加強這種討論,努力防止有關各國戰略和戰術的誤解和錯誤判斷。領導人需要推動混亂狀況走向平息。
全面動員國家具有的力量、追求國家利益並不罕見。不過,應在一定的框架和制度之下追求。各國需要始終考慮到這一點。
雖然有聲音指出了(柬埔寨和寮國被認為親近中國)東盟10國步調的混亂,但這是僅限於部分問題的情況。作為應對各種問題的共同體,東盟非常重要,這一觀點仍非常穩固。團結一致展開對話的文化才使得東盟變得強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曼谷 京塚環 匯總
蘇林·比蘇宛(Surin Pitsuwan):東盟前秘書長。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7~2001年擔任泰國外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