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洋仁:8•15或成形式化的單純紀念日
2018/08/15
在日本迎來第73個「終戰日」前,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熟悉戰後日本及年號的日本事業構想大學院大學準教授鈴木洋仁。
記者:「8月15日」對日本人來説具有什麼意義?
鈴木洋仁:1945年8月15日是「戰後元年」的首日。日本人缺乏比敗戰更加強烈的體驗。大量的人死去,以《憲法》為代表的國家體制發生巨變。超過這種體驗的事件在戰後70多年裏從未發生。
![]() |
日本事業構想大學院大學準教授 鈴木洋仁 |
以昭和20年(1945年)為開端的日本的「戰後」貫穿了整個平成時代,或許還將在即將到來的「後平成時代」延續。換句話説,只要日本不經歷下一次戰爭,「戰後」就將持續,對於日本人的歷史來説,這或許是比昭和與平成等年號更容易理解的時代區分。
記者:隨著歲月流逝,日本人對終戰紀念日的意識將如何變化?
鈴木洋仁:過去,祖父母將自身的戰爭體驗告訴孫輩,(有關戰爭的)記憶這樣得到傳承。但在如今,超過70歲的祖父母一代也生於戰後。直到戰後50年左右,人們對「8月15日」的認識被認為還存在世代間的鴻溝。但隨著戰爭的直接記憶消失,到如今,世代間的意識差異已經被消除。
即使是記得「終戰」的80多歲、90多歲的人,相對於「玉音放送」(裕仁天皇親自宣讀《終戰詔書》)的記憶,或許是通過電視節目和報紙報道等間接體驗到的敗戰記憶更清晰的留在印象中。
在戰後,日本人認為戰爭是絕對的惡行,在反戰這一點上統一了價值觀。每年一到8月,電影和電視劇就將這一天描繪為時代的節點,全都發出反戰與和平的聲音。可以説沒有對此提出異議的餘地,對於戰後開始的特別的日子,日本幾乎全部年代的人的意識都出現均質化。
記者:如果直接的戰爭記憶消失,不斷邁向均質化,結果會怎樣?
鈴木洋仁:每當8月15日到來,人們就會確認不容忘記的從戰後開始的反戰誓言。另一方面,帶著現實感悼念戰爭犧牲者的心情將不斷淡化。
像過去那樣在家鄉迎接盂蘭盆節、聽年長者講述戰爭故事等的傳統方式已日趨困難,這也在加劇現實感的喪失。8月15日或將作為在沒有找到符合時代的新意義的情況下變得形式化的單純紀念日固定下來。
記者:持續30年的平成年代的終戰紀念日此次將是最後一次。
鈴木洋仁:在以直線上升形式完成戰後復興的昭和時期,8月15日是祭奠的日子,同時還是描繪光明的未來、闡述時代的起點。
進入經濟日趨成熟、長期面臨經濟低迷的平成時期之後,從這層意義上講述終戰日越來越難。另一個原因,當整個社會積極展望未來時,也更容易去借鑒來自過去的反省。而在難以看到未來的今天,無論是從積極面還是消極面,都越來越難以找到講述過去的意義。
在與昭和之間隔著平成的下一個時代,這種趨勢將日益加強,8月15日的形式化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德仁皇太子(繼位天皇后)很可能被國民要求以和(明仁天皇)陛下相同的姿態參加戰歿者追悼儀式。
作為新的象徵,(新天皇)將面臨在構建與國民關係的同時、與不斷淡化的戰爭記憶面對面、持續給終戰日賦予意義這一課題。
鈴木洋仁:2017年在東京大學研究所跨學科資訊學府修完博士課程。2004年畢業於京都大學綜合人文係。歷任東京大學綜合教育研究中心特任助教等之後擔任現職。專業為歷史社會學。著作有《「年號」與戰後日本》等。東京都出身。現年38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