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丸川知雄教授 |
中國反日情緒升高,這將對日本企業的對華戰略産生怎樣的消極影響?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就此採訪了精通中日關係的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丸川知雄教授。
記者:如今中日關係陷入了僵局。
丸川:存在歷史問題的日中兩國間的政治對立以前也出現過緊張局面。每次兩國都著眼貿易、投資等領域日益深化的相互依存關係而找到平衡點。但從這次遊行的狀況和中國政府的制裁措施來看,維繫日中關係穩定的經濟堤壩似乎有已潰決的印象。
根本原因在於日中經濟地位出現了逆轉。從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來看,201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超越了日本。從貿易總額中的各國佔比來看,日本的對華依賴度遠遠高於中國的對日依賴度。在中國認為「可以打交道的國家除了日本以外有的是」的觀點越來越多,中國對日本的姿態日趨強硬。從2010年在東海發生撞船事件前後起,中國的對日態度和行動模式出現了明顯變化。這種傾向今後也將趨強。
記者:日本方面現在有些不知該如何對應。
丸川:反日遊行中出現的打砸日系企業工廠和店舖的暴力行為,給全世界一種中國作為投資對象國,仍然有很高風險的印象。這並不是日本的一己之見。今後各國企業很可能越來越傾向於採取「中國+1(China Plus One)」或「避開中國(China Free)」戰略。
但是,脫離中國談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不現實。即使中國不再有作為世界工廠的成本優勢,但今後中國作為消費市場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為中産階層不斷增多,外資企業的家電等産品開始在中國有了銷路。便利店、超市等零售領域的市場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包括內陸地區在內,今後才是中國市場擴大而帶來的收穫期。
記者:日系企業現在該做些什麼?
丸川:進一步推進本土化戰略。例如,美國通用(GM)起用美籍華人擔任中國法人高管。從本土化戰略看,日企還有很大差距。而且從日企進入中國較晚這一角度來看,本土化也還有功課可以做。看雀巢等知名跨國企業的管理制度,大多採用分權型,與日本的集權型不同。分權管理增加了本國與中國間的溝通渠道,更容易實現防患於未然。
其實,在環保尖端技術和高品質服務産業等領域,有很多可以讓中國願意和日本繼續打交道。能讓中國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日本的強項將左右日中兩國的經濟關係。
歡迎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進行討論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記者為 野見山祐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