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領導層起航。就此日本經濟新聞採訪了三名日本的中國問題專家。他們是前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日本防衛大學校長國分良成和原日本通商産業省東北亞科長津上俊哉。
記者:中國對日政策將發生哪些變化?
宮本雄二:重大方針基本不會改變。唯一值得擔心的是2006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訪華期間與中國達成協定的「戰略互惠關係」因此次的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而遭受多大程度的影響。原因如果這個能夠修復,我們就能返回到當時的狀態,進而有望重新構建以經濟為中心的良好關係。
國分良成:談到尖閣諸島問題可以發現,自胡錦濤的權力佔據優勢的春季到夏季,中國對日本將尖閣諸島收歸國有的方針並未提出嚴重異議。而在8月的北戴河會議,情況發生了徹底改變。由於江澤民派勢力強力捲土重來,再加上對日政策遭受激烈批評,情況出現了風雲突變。在日本承認存在領土問題之前,中國甚至容忍了民眾對日本企業的暴力和破壞行為。黨內的權力鬥爭反應到外交上,有時會導致不合情理的決定。
津上俊哉:中國地方政府正在擔心日系企業的動態。有觀點擔心如果(受反日遊行的影響)日本企業不得不撤走或者陷入破産,將對當地就業構成打擊。另一方面,任何人都無法提出異議的中國反日情緒仍未改變。目前的情況是即使擔心反日對經濟産生影響,中央政府也難以提出改善關係兩國。解決事態的關鍵只能是期待日本方面採取主動。
記者:日本應如何應對中國的海洋戰略?
宮本雄二:中國正在按自己意圖確定領海範圍。即使其他國家提出異議中國也不會接受。這樣下去,今後的國際關係將遭到破壞,如果不形成一種通過與相關國家展開對話來探討以何種方式對這些地區進行管理的共識,中國周邊海域就將紛爭不斷,這對中國也沒有好處。這是因為美國將以此為藉口加強干預。國際社會的準則是由強大國家決定的,因此已經成為強國的中國可能會想,「為什麼還必須遵守過去的強國制定的準則呢?」
國分良成:雖然美國因顧忌經濟問題不得不與中國在戰略上達成妥協,但對中國政治不透明性的擔憂與以前相比正在迅速高漲。緬甸脫離中國、越南和菲律賓對華疑慮加劇等情況彰顯中國的外交並未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取得成功。中國自身正在引發安全方面的緊張,正在自己製造困難。
津上俊哉:中國在經濟實力上遲早將超越美國的幻想正在讓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政策産生偏差。實際上,中國不可能超過美國。原因是2020年以後,由於受老齡化的影響,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將降至5%以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