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對丹羽宇一郎有話説
2013/01/07
![]() |
丹羽宇一郎 |
以下為《我在中國遇襲的那一刻……》日語讀者的感想:
30多歲男性
日本原本應該是允許自由發表言論的國家,而我覺得,在不知不覺間,日本社會變得像「九一一」恐怖事件後的美國那樣,發表少數派意見越來越困難。在日本政府購買尖閣諸島(編者注:中國名為釣魚島)的問題上,丹羽大使發表了刺激中國的感情並非上策的言論,對此我個人始終認為,從大局來看,這一表態並不違背日本的國家利益。
50多歲女性
作為一個曾經留學中國的人,我想説幾句。以大企業和日本國為後盾的丹羽先生的意見非常幼稚。利用政府開發援助預算派遣日本年輕人赴中國,果真能夠促進中國正確理解日本嗎?應該通過網路等渠道向處在一黨獨裁之下的中國人民提供正確的資訊。雖然日本無法自由發表言論的社會氛圍值得擔憂,但到目前為止,石原的言論一直在遭到大眾媒體的打壓。相反,目前國民在網路上可以自由發言。我無法理解這種與戰前相似的感覺。今年夏季,我認識了一名首次訪問中國的中學生説,僅僅因為是日本人就經歷了可怕的遭遇。這名中學生回國後,在得知丹羽大使公務車遭襲事件、並聽説犯人未被起訴後,大家知道他是怎麼説的嗎?他説:「讓大使陷入這樣的境地尚且不被起訴,那麼一般日本人在中國遭遇什麼都沒辦法了」。對於我們一般國民而言,中國就是這樣恐怖的國家。
70多歲男性
我贊成丹羽先生有關國家利益的表態。國家利益就是經濟。我覺得在日本社會,舉全國之力保衛國家利益的意識非常單薄。如果採納一部分人和大眾媒體所説的國家利益理論,日本經濟將會遭到多麼嚴重的損害?駕駛員的使命是,就算開著汽車行駛在筆直的道路上,但如果突然有障礙物飛到眼前,也要及時避開。我覺得丹羽先生所説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與外國共處和做生意。我認為這可以説是與外國共處的基本前提。希望今後深入理解丹羽先生的言論。
北京派駐人員、30多歲男性
我在北京常駐,親身經歷了9月的反日遊行騷亂。在日本的新聞中,反日遊行連續被大肆報道,我所在公司也屢次發出嚴厲指示,讓員工注意安全。但是,雖然當時的日常生活與以前相比並未發生改變,但媒體和公司的提醒卻日益升級。由於長期接受「危險!注意安全!」等資訊,日常生活的壓力也有所提高,每天的生活也受到了限制。在日本政府購買尖閣諸島一事剛成為新聞時,我從未想到生活會受到這麼大的影響。我深切感受到,政治和經濟密切相關,如果兩個輪子不合拍,發展就無從談起。我此前一直認為,自己的職責是作為商務人士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但在那之後,我的想法發生了改變,開始對政治産生了強烈的興趣,同時覺得應該盡可能參與政治。
50多歲男性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支援丹羽先生。正如丹羽先生所言,中國應該反思一下電視節目中的反日情節。不過,石原那樣的傢夥也非常麻煩。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