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新領導層要推進調整以地方為中心的對投資依賴的結構性改革,需要改革正導致資金氾濫的僵化的金融制度。
中國為了確保銀行的收益,嚴格限制存貸款利率。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為3.3%,而貸款利率下限為4.2%,這限制了銀行之間的利率競爭。
中國的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經常超過3%,存款往往面臨「實際負利率」。因此自2、3年前起受到青睞的是「影子銀行」,而「影子銀行」的代表就是將企業貸款債權分割成較小單位的「理財産品」。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在5%左右,在存款人眼中很有吸引力。由於此前理財産品極少虧本,很多人抱有「理財産品能保本」的誤解。
即使是國有優質企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也是達到4.2%以上,因此銀行沒有積極向風險高的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的動力。尤其是地方政府旗下的企業和房地産開發公司,由於監管當局要求銀行壓縮融資規模,因此企業一直在擴大通過理財産品進行融資。由於處在金融當局監管體系之外,這種資金流一直在導致過剩投資出現膨脹。
實行利率自由化,金融機構就可以根據風險設定利率。對於信用等級低的新興企業,在發放融資時可以提高利率。
本位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支局 土居倫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