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 林毅夫:中國經濟在長達30年裏保持了平均9.8%的經濟增長率,之後增速開始放緩。2013年4~6月僅比去年同期增長7.5%。很多經濟指標顯示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越來越多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將走弱。中國是否會陷入經濟衰退呢?
多數新興經濟體已經陷入比中國大陸更加嚴重的困境。這是因為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由於高收入國家經濟低迷,世界需求出現下滑。而基本不存在結構性問題、收入水準較高的南韓、台灣和新加坡也未能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
 |
北京大學教授 林毅夫 |
中國經濟的減速也主要是由於外在因素以及週期性因素。中國應採取應對週期性因素的舉措,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國的儲蓄率很高,外匯儲備超過3.3萬億美元。而産業和基礎設施改善的空間依然巨大。
中國今後有望保持年率8%的增長率。這是因為現代經濟增長是由持續的技術革新和産業升級推動的。這雖然也適用於已開發國家,但在重點方面與發展中國家有不同。已開發國家在産業革命以後,一直居於技術的最前沿,因此必須在未開發領域投資進行研究開發。成本很高,同時風險很大。
而發展中國家在技術和産業領域大體落後於已開發國家,因此可獲得「後發優勢」。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模倣、進口和整合現有技術來實現技術革新和産業升級,可以降低研發成本。
據曾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麥克·斯賓塞(Michael Spence)擔任主席的增長和發展委員會統計顯示,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最大限度利用後發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有13個,各自的增長率都在25年以上達到7%以上。這相當於已開發國家增長率的2倍以上。
中國大陸於1979年躋身這13個國家和地區的行列。要探討中國今後增長的可能性,只要估計後發優勢能有多大即可。
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反映了平均勞動生産效率以及技術與産業的綜合成果,因此可用於推算後發優勢的規模。據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推算,2008年中國大陸每人平均GDP為6725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1%。這一水準與美國的差距相當於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台灣以及1977年的南韓。而從在那之後的20年的平均增長率來看,日本平均為9.2%,新加坡為8.6%,台灣為8.3%,而南韓則為7.6%。
根據上述情況,中國在2008~2028年應該可保持平均8%的增長率。為此,在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同時,需要解決結構性問題,力爭建立可發揮比較優勢的經濟模式。
(編者注:本文由日語原稿翻譯而成)
((C)Project Syndicate)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