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經濟的放緩趨勢,越來越多的市場相關人士表示出謹慎態度。關於中國經濟前景及課題,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採訪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負責中國事務的史蒂文·巴奈特(Steven Barnett)。
|
史蒂文•巴奈特(Steven Barnett) |
記者:中國第二季度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同比下跌至7.5%。
巴奈特:由於內外需陷入低迷,中國在出口和生産方面的增長放緩,但在進行經濟結構改革的同時,可以説已實現了很不錯的增長。隨著投資資金的流入重新趨於活躍,雖然仍需保持謹慎,但個人認為中國經濟前景樂觀。只要增長率不出現大幅的下滑,目前不需要實施財政刺激政策。
記者:中國應該怎樣改革?
巴奈特:中國應該改變過去對公共投資和出口的過分依賴,實現向更均衡的內需主導型經濟的轉型。貨幣及人民幣制度改革也是其中一項。通過(調高人民幣利率)壓低進口商品價格,將事實上提高家庭的購買力,達到刺激個人消費的效果。新一屆領導層也已經表示要推進市場化匯率機制。
雖然要看今後的匯率市場走向及日美歐等國的外部環境而定,但我認為,中國經濟到2030年將維持年均6%左右的增長,繼續支撐全球經濟發展。
記者:由於「影子銀行」問題的存在,中國的金融系統顯得脆弱。
巴奈特:由於雷曼危機後實施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來自銀行融資以外的其他機構的非貸款信貸交易的規模短時間內膨脹至相當於GDP的20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對此發出了警告,要求中國首先將信貸增長壓低至與GDP增長相符的水準。中國的領導層也正急於應對。
我認為通過放開利率投入更具投資魅力的金融商品,並對其實施適度的管理和監督也很重要。另外,通過健全存款保險制度也可以改變存款者的意識。債券市場只有不斷完善才是正確的方向。
(記者為 矢澤俊樹 )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