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日前向日經新聞投稿呼籲創新的原動力是開放。由谷歌提供作業系統的智慧手機廠商正就專利問題與美國蘋果公司陷入官司之爭。施密特在投稿中主張向外公開技術促進大規模創新的「開放」戰略是正確的,強調谷歌優於「非公開」的蘋果。施密特的投稿如下。
 |
在八國集團(G8)首腦會議召開前夕,谷
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出席了2011年
5月在巴黎舉行的網際網路經營者會議「
e─G8」(AP) |
美國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人們往往認為「要進行創新離不開技術」,但我覺得未必如此。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改變世界的幾項創新之舉,就會發現技術並非創新的根本性因素。例如索尼的「Walkman」在世界範圍內改變了音樂欣賞模式,是大家公認的創新型産品,而這種創新就源自於「開放」,即面對新創意的開放性、超越界限的開放性、針對相互協作的開放性。
什麼是針對相互協作的開放呢?當有人問「最滿意的谷歌産品是什麼」時,我的回答既不是Gmail也不是谷歌地圖,而是「谷歌這個企業本身」。
在最近10年裏,我一直將構築一個優秀人才社區作為最優先考慮的事情,這樣就可以在我離開之後,即便現在的産品全部被下一種創新所取代,谷歌也能長久持續下去。無論是報酬還是挑戰、責任,全都實現共用,只有這樣的社區才能擁有遠大的理想並努力去實現它。
這一人才社區概念將通過網際網路跨越企業和國境,擴大到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谷歌面向智慧手機提供的免費作業系統)安卓系統,現在已經配備到超過1億9千萬台便攜終端上。
由於安卓系統的源碼是開放的,因此外部人士可通過對代碼進行改進,向社會提供我們完全想像不到的産品。南韓的三星電子、LG電子、台灣的HTC等企業正在充分踐行這一理念。
通過源碼開放,擴大了開發人員和消費者的選擇範圍。由應用軟體開發人員與創業者組成的全球社區創造出了超過35萬個應用軟體,已經發展成一個行業。像這樣原本希望在谷歌內部實現的相互協作,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可能演變成與全世界安卓開發人員的相互協作。
針對相互協作的開放會産生怎樣的效果?我們再看下另外一個例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