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新型大國關係與G2論不同
2014/04/18
烏克蘭局勢的緊張正牽扯著美國的神經,歐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是否會受到影響?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外交將有何特點?中美關係將走向何方?就此,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編者注:本文由日語原文翻譯而成)
記者:美國總統歐巴馬即將訪問亞洲,您怎麼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6月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現狀?
![]() |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
閻學通:去年11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萊斯第一次使用了這個詞,之後美國政府相關人士也紛紛效倣。新型大國關係指的是和平的競爭關係。「G2」是以2大國家的合作為核心,而新型大國關係則以競爭為主線。另外避免偶發性軍事衝突也很重要。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訪華時參觀了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中國認為在新型大國關係的背景下提高軍事的透明度也很重要。
日美牽制中國
記者:歐巴馬政權重視亞洲的政策受烏克蘭問題影響無法實施,有觀點認為美國的對外戰略轉為以歐洲為中心。
閻學通:2023年東亞的經濟規模將超過西歐、東歐和俄羅斯的總和。中國將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兩國間的競爭將日趨激化。美國不得不把目光轉向亞太地區。美國獨自無法牽制住崛起的中國,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哈格爾向日本增派兩艘神盾驅逐艦就是出於這一目的。美國只能削減在歐洲的軍事力量。
記者:習近平時代的外交安保政策的特點是什麼?
閻學通:習近平主席前一段訪問歐洲時,在德國發表演講提及南海和東海問題,強調「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事」意味著衝突。與前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收斂鋒芒、積蓄力量的「韜光養晦」外交方針明顯不同。過去中國為了優先經濟建設,一直害怕並迴避衝突。
今後不僅限於日本、美國和菲律賓,對方發起挑釁時中國不會再迴避衝突,將正視矛盾,這就是「不怕事」。習近平主席去年10月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也提及了外交政策的變化。這就是和鄧小平時代相比,更加積極主動的外交。
難以阻止日本改憲
記者:美國譴責中國在東海劃設防空識別圈。對此您怎麼看?
閻學通: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圈的本質並非針對美國,而是針對日本。圍繞釣魚島(編者注:日本名為尖閣諸島)問題,日本稱實際控制這種管理權意味著主權。既然這樣,中國也需要在海上和天空掌握管理權,並在此基礎上反問日本方面管理權是否就是主權。中國認為不會因為防空識別圈的劃設而與美國發生戰爭。只要摩擦不發展為戰爭,就算是成功。
記者:您如何看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對華政策和美國的作用?
閻學通:安倍首相認為中日關係惡化對政權運作更加有利。安倍希望修改憲法,而有能力加以阻止的只有美國,但在中日嚴重對立的情況下,美國已經難以阻止日本修憲。同時,美國也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國家承擔遏制中國崛起的責任。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 中澤克二
閻學通:
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92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博士學位。自2000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現年61歲。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