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明德借了一輛板車,把養母拉到江邊,帶母親乘船去了洪湖農場。
 |
張石 |
學校看到了白山明德母子的困境,給他們安排了宿舍,後來他和學校的工友鄧明友結婚,有了家庭,對母親更是孝順、照顧有加,不僅儘量讓母親吃好,睡好,而且還買了輪椅,經常推著母親出去散步。
80年代初期,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撥亂反正」的時期,也給白澄平反,落實政策,並分配他到湖北省博物館做文物研究與保護工作。經過了二十多年勞改生活的白澄非常興奮,恨不得一步跨到武漢與家人團圓,但是就在他接到得到平反昭雪的消息那個夜晚,突然心臟病發作,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白山德明的尋根之路
在養父去世之後,養母覺得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如果不讓白山德明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可以一輩子也不會知道,她思前想後,有一天終於告訴了他他自己的身世。
白山德明當時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那一夜他沒合眼,他甚至不相信這是真的,因為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好的父親與母親……淚水流進黑夜,流進晨曦,也滲透了他的心靈……
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後,由兩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分期分批地組織在華日本遺孤赴日尋親。各級政府也開始四處尋找留在中國的日本戰爭孤兒。養母也催白山明德去東北找一些有關自己身份的證明材料,在東北的一些親戚們也來信歡迎他們回東北走一走。
1982年,白山明德和妻子背著母親,用扁擔挑著行李,領著兒子,開始了東北的尋根之旅。
他們先來到了大慶的姑姑家,又到了長春,找到了和父親一起促成瀋陽和平解放的王鳳起、富平夫婦,那時王鳳起在吉林省人民政府擔任參事。當年威武的將軍王鳳起和颯爽英姿的地下黨員富平已經白髮蒼蒼。他們對老戰友遺孀一家的到來感到非常高興,富平親自下廚,給他們做了豐盛的晚餐。他們都記得白山明德小時候的事,管他叫「小明」,他們也知道他是戰友白澄收養的日本孤兒。
相依為命到天涯
1988年,白山德明帶著養母和一家人回到了日本。當時日本政府是不允許孤兒帶養父母一起回國的,但是白山明德克服種種困難,終於説服了日本政府,同意他把養母也帶回日本。雖然剛來日本時居家狹窄,生活拮据,但是白山明德和妻子孝敬養母始終如一。他説:「一直和我們相依為命,互相照顧的養母,由於步行困難,我們都出去工作時,只能一個人留在家,每天一個人留在家坐在窗前眺望景色,盼我們回來。
我們也覺得很過意不去,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一道休息日和過年過節,一家人推著輪椅帶她去逛街,去公園,也定期帶她去醫院看病。來到日本後,她曾4次和我們一家人觀賞櫻花盛開,在她來日本第5年的1992年,她84歲的時候,他老人家與世長辭。養母希望她的遺骨能埋在她生活過的武漢郊外大樹參天,鬱鬱蔥蔥的郊外。我就在武漢郊外買了墓地,埋葬了母親。我們一家經常在正月回去燒紙、掃墓。
在日本,每到過年,他們一家在把飯菜擺好後,會在桌前擺好養父、養母的席位,斟好酒,打開房門説:「爸爸,媽媽,過年了,回來吧,我們一起吃團圓飯。」
歲月悠悠,星移斗轉,雖然白山明德已經年過七旬,白髮蒼蒼,但是他永遠忘不了中國的養父母,他説:「我是中國人的兒子」。
(1)詳見《決戰瀋陽》,第14章 黎明前夕,眾將「扣衛逼周」 藏書網http://www.99csw.com/book/4435/index.htm)。
(2)詳見《決戰瀋陽》,解放軍乘勝前進第16章 周富成投降,東北全境獲解放。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