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撤像騷動」衝擊安倍歷史觀
2017/08/2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當地時間8月11日發生騷亂,多個白人至上主義團體的成員以抗議移除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事將領羅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1807-1870年)將軍的雕像為由走上街頭,和反對人士在市中心發生暴力衝突,在這場十餘年來白人種族主義者最大規模的集會中,集會者與對集會進行抗議的人們之間發生了暴力衝突,整個事件共造成近40人死傷,而美國的這場「撤像騷動」,有可能會衝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其追隨者的歷史觀。
羅伯特·李是南北戰爭中南方邦聯最出色的將領。南北戰爭時,他拒絕上級指派他率領北方聯盟軍隊的任務,辭去公職,回到位於南方的家鄉維吉尼亞州,成為南方邦聯率領北維吉尼亞軍的軍事將領,1865年4月代表南方向北方聯邦投降。戰後,他積極推動重建,在其生命的最後數年成為大學校長。
|
在史學上,有人認為李將軍是蓄奴制度的擁護者,他從岳父那裏繼承的遺産中包括一批黑奴,他對他們嚴厲殘忍。也有人認為他在思想上是反對蓄奴制的,他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曾明確反對蓄奴,稱奴隸制是「道德與政治的惡魔」,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種説法是對史料的錯誤解讀和斷章取義。1870年李將軍去世後,一些思想界的人士認為南方勢力明知註定失敗卻還堅持戰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捍衛南方生活方式」的理念而戰,不管他們的方向是否正確,但是這種「敗局命定」(The Lost Cause)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是純粹的,羅伯特·李成了「敗局命定」精神的中心代表人物,而戰後在北方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為了促進南北和解,刻意淡化南方邦聯維護奴隸制這一「原罪」,對這種想法表示理解。
從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南北戰爭的老兵陸續去世,他們的後代開始用各種方式懷念父輩,「敗局命定」鄉愁式的敘事開始在南方流行,南方各地出現了很多以邦聯人物命名的街道、公共設施和雕像,而羅伯特·李的塑像就是在1924年建造的,位於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羅伯特·李公園」。
這些南方邦聯人物的塑像大部分坐落在政府機構旁邊,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其實是一種「白人説了算」的象徵。
在1865年至1876年的美國重建時期,聯邦法律為南方的自由黑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民權保護。重建時期結束後,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機構及法院重新被南方白人所掌控,被稱為「列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的一系列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被通過,用來實行隔離種族。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在美國興起,民權團體開始用聯邦法律來抵抗「列吉姆·克勞法」。
而在民權運動時期,一度被廢除的「邦聯旗」作為一種南方地區的文化遺産再度興起,反對民權運動的勢力開始在政府大樓外懸掛南方邦聯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