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將涉足小型火箭業務
2021/10/04
本田日前宣佈涉足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的小型火箭業務。將在2030年之前發射試飛火箭。計劃使火箭返回發射基地,重新利用,借此大幅降低最多需要約50億日元的發射成本。美國特斯拉首席執行官(CEO)伊隆·馬斯克領導的初創企業等相繼進入火箭領域。將太空定位為下一個增長市場的民間企業的競爭正在加速。
![]() |
本田正在開發的小型火箭的效果圖。設想運載人造衛星 |
本田將開發能運載重量1噸以下衛星的小型火箭。將在引擎的噴射等方面充分利用借助汽車汽油引擎積累的燃燒技術等,還將在火箭控制和誘導方面應用自動駕駛技術。本田已經在2019年成立了火箭等太空專業開發團隊,推進引擎的試製等,敲定商業化的詳細計劃。
本田表示將在今後6年裏向研發投入創出歷史新高的5萬億日元。火箭將成為與純電動汽車(EV)等並駕齊驅的支柱之一。
火箭將把用於通信和地面觀測等的小型人造衛星送到地球上空500~2000公里的太空。印度調查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稱,全球小型衛星的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28億美元增加至2025年的71億美元。本田認為「相對於發射需求,火箭存在短缺」(本田高管),因此決定涉足。
據稱如採取以往一次性利用火箭的方式,發射小型火箭需要約50億日元。要贏得火箭的訂單競爭,必須降低發射費用,能否使發射出去的火箭返回基地、重新加以利用成為關鍵。本田將利用自動駕駛技術,使火箭能重覆使用,意在與競爭對手相比降低成本。
太空開發此前需要鉅額投資,同時風險巨大,因此多由政府推進,但在人造衛星的發射領域,民營企業已相繼涉足。
在相關領域領跑的是美國特斯拉CEO馬斯克領導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該公司利用比小型火箭更大的中型火箭「獵鷹9(Falcon 9)」,通過「一箭多星」的方式一次性發射多顆小型衛星。美國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擁有自主發射場,利用3D列印機等,以1次約5億日元這一低廉價格發射衛星。而在日本國內,佳能電子等出資的SpaceOne(位於東京港區)計劃2021年度內發射第一枚火箭。
相關領域的競爭企業被認為達到逾100家,但本田的社長三部敏宏表示,「燃燒技術、控制和低成本化原本就是汽車公司的強項。將不斷加以結合」。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