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供應鏈在東南亞擴大,顯中國存在感
2023/05/06
在東南亞,構建純電動汽車(EV)供應鏈的動向開始擴大。可樂麗(Kuraray)等日系企業在泰國設立了生産零部件和構件的新工廠,中韓企業則計劃在印度尼西亞投資生産車載電池。在成為供貨對象的整車生産領域,中韓製造商處於領先地位,日系車的存在感較弱。
![]() |
可樂麗在泰國東部羅勇府設立的高性能樹脂工廠 |
日系車此前通過在東南亞構建汽油車供應鏈,一直維持著高份額。隨著汽車向純電動車轉型,該地區內以日系車為頂點的産業結構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汽車製造商要求確保供應鏈。我們打算以純電動汽車用途為中心促使客戶更多地採用我們的産品」,4月上旬,可樂麗社長川原仁在設在泰國東部羅勇府(Rayong)的新工廠的投産典禮上信心十足地表示。
這是可樂麗與泰國大型石油化工企業PTT全球化學(PTTGC)、住友商事共同投資約700億日元建設的新工廠,也是可樂麗在泰國建立的首個生産基地。
新工廠生産的主要材料之一是高性能樹脂「Genestar」。與一般的樹脂相比,該産品耐熱性高,主要用於車載電池周邊的高電壓零部件等。目前Genestar在日本生産,泰國工廠投産後,可樂麗計劃使年産量翻倍至2萬6000噸。
川原社長還透露:「將考慮在2026年前進行追加投資」。預計規模至少與此次的新工廠同等,投資額可能達到數百億日元。
日本大型電子零部件企業村田製作所也在3月底發佈消息稱,建在泰國北部南奔府(Lamphun)的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工廠已經竣工。積層陶瓷電容器是用來使電子設備內部的電流趨於穩定的零部件,1輛純電動汽車有時需要使用1萬個左右。在該零部件領域位居世界首位的村田製作所計劃在東南亞增加供貨量。
![]() |
構建純電動汽車供應鏈的動向之所以在泰國全面擴大,是因為汽車企業將在幾年內陸續在當地啟動整車生産。泰國是東南亞最大的汽車生産國,但大型汽車生産商尚未在該國生産純電動汽車。泰國政府2022年引入了鼓勵向純電動汽車轉型的獎勵制度,中國和日本的汽車廠商紛紛響應。
中國企業方面,大型純電動汽車企業比亞迪(BYD)計劃自2024年起啟動年産量達到15萬輛的新工廠。已經進駐泰國的長城汽車和上汽集團旗下的「名爵(MG)」也預定開始生産純電動汽車。
日系車方面,豐田和本田已公佈生産意向,而最初僅為少量生産。EV零部件目前被認為主要向中國廠商供貨,有日系零部件廠商表示「希望也向比亞迪等中國企業銷售」。
在汽車産量僅次於泰國的印度尼西亞,中韓車企計劃生産車載電池。電池是EV的核心部件,左右整車的續航距離和銷售價格。
全球最大的企業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將與當地企業合作,最高投資約60億美元建設工廠。工廠將在2026年前建成,將構築起包括電池原料鎳礦山開發等上游工序在內的生産體制。
南韓LG能源(LG Energy Solution)也將與現代汽車合作在印尼建設電池工廠。
同樣是在印尼,2022年現代汽車與上汽通用五菱汽車開始生産EV整車,目標是建立包括電池在內的一貫制生産體制。
目前在東南亞,中國及歐洲的車企主要以進口的方式銷售在本國等地生産的純電動汽車。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宮越朗指出:「今後在東南亞區域內生産也將成為主流。汽車相關廠商也需要根據純電動汽車等電動車重新構建供應鏈」。
進駐東南亞的日系零部件廠商多達1000多家,而參與純電動汽車相關供應鏈的只有一部分。因為日本大型汽車廠商採取優先發展混合動力車(H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的戰略。
另外,也存在一個實際情況,那就是在東南亞尚未普及純電動汽車生産的情況下,從區域外供應已經足以應對。
以汽油車為主的日系車在作為東南亞主要市場印尼和泰國的銷售份額達到9成左右。但僅從純電動汽車來看,在印尼,中韓2家企業超過9成,在泰國2家中國企業佔到7成。
印尼和泰國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在2022年還很少,只有各1萬輛左右,而今後向純電動汽車的轉型有可能超預期推進。如果中韓廠商憑藉純電動汽車攻勢提高市佔率,這對供應商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某電池相關日系企業認為:「(中韓的)電池廠商在東南亞將促進建立可以供應零部件的體制」。
東南亞的汽車供應鏈原本主要由日系整車廠商促進供應商進入而構建。隨著向純電動汽車轉型,中韓廠商有可能主導建立供應鏈。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赤間建哉 曼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