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型家電企業相繼大幅縮減在海外的電視機相關業務。松下已撤出由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參與啟動的在華生産,最早在日本生産彩色電視的東芝也將停止在海外的開發和銷售業務。由於面臨中國、南韓企業的價格競爭,日本企業不得不退出世界範圍的消耗戰。此前被稱為「家電之王」的電視業務也已雄風不再。
 |
松下曾經的尼崎電視工廠,現已停産 |
「如果繼續堅持將出現更多虧損,需要冷靜判斷」。2014年8月,松下統一管理電視業務的董事楠見雄規在中國山東省如此説服合資夥伴的高管。
松下在中國的平板電視年産量為20萬台。在世界最大市場,松下的市佔率還不到2%,並且損失還在擴大,撤退是自然之勢。但做出決斷並非易事。因為松下的在華業務歷史悠久。1978年鄧小平向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發出邀請之後,松下在北京啟動了映像管合資生産。2009年就在松下關閉映像管工廠之際,還受到了當地的反對。
但事態非常嚴峻。在中國的電商網站「京東商城」上,海信集團等中國企業的42英吋液晶電視價格基本都在兩千幾百元,僅為日韓企業的一半。松下覺得在中國的生産難以維持。在慎重談判之後,1月最終達成了協議。
不僅中國,北美的情況也如出一轍。2013年度撤出電漿電視業務之後,松下將渠道鎖定為美國家電連鎖賣場百思買等,致力於工廠直銷;但市佔率也只有4%,降至2012年的約一半。原因是與中韓企業的價格競爭未能取勝。為了改善收益,計劃今年春季出售面向北美供貨的墨西哥工廠。
2014年春季,松下社長津賀一宏在內部發出了命令:「應推進的結構改革要在2014年度(截至15年3月)內完成」。而最大的未決事項就是持續虧損6年的電視業務。其中,中國和北美是2大虧損基地。借助一連串撤退措施,今後「即使發生虧損,最多也可以控制在100億日元左右」。今後將鎖定地區、商品和客戶,力爭實現盈利。
松下的電視業務(包括面板)銷售額2013年度虧損5000億日元左右,營業損益虧損465億日元。此前電視業務曾實現過高達1萬億日元的銷售額,一直是開拓海外市場和拉動技術開發的有生力量。但在需要大規模投資的電漿面板領域遭受失敗以後,松下的電視業務規模持續縮小。
「海外投資者仍然強烈認為我們是電視廠商,但本公司甚至已不再是家電企業」,津賀社長表示。在作為2018年度目標提出的10萬億日元銷售額計劃中,汽車和住宅相關業務佔4萬億日元。而家電僅為2萬億日元。松下縮小電視海外業務,可以解讀為與家電行業的全方位戰略的決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